坦言集:台灣靠甚麼-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101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台灣的經濟靠甚麼呢?台灣工業已經空洞化和單一化,主因是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事實上,近幾十年內地的工業化產生出巨大的市場影響,不但日本、南韓、香港的產業轉移,而且抑制着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的發展。憑着強大的企業、勞工和體制的競爭力,高度的產業投資,和規模經濟效益,內地已差不多在歐、美、日原來的產業供應鏈的基礎上,發展出以中國內地為主導的產業鏈,且正在逐步替代來自歐美日企業的高精中間零部配件。或許正因如此,美國要用蠻橫的政治手段破壞中國的新跨國產業鏈,但這樣的做法卻只會加快中國產業鏈的去美國化,把中國的市場與龐大的生產能力排除在美國勢力之外。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工業國,2019年佔全球製造業產值28%,高於歐盟、美國各自的16%,而日本只是7%。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中國佔的比重更會上升。依據「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應該有一、二十年沒有任何國家的製造業可與中國相比,中國為主的跨境產業鏈只會進一步壯大。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建立後,日本、南韓、東盟更會在製造業方面與中國整合。在這境況下,台灣除了拋棄所有的製造業,一如香港,否則的話,怎可不與中國大陸連接?現時已經產業空洞化,靠台積電也不能支撐本土半導體產業,更何況整個製造業呢?
台灣製造業不與中國大陸合作,不重新與中國大陸建立產業的結構整合,應該擺脫不了去工業化的趨勢和帶來的後果,例如結構失業、低收入水平等。香港還可作為中國的離岸金融中心、海外旅遊主要市場。台灣難作金融中心,便只能靠大陸遊客的需求,若排斥大陸旅客,或被大陸制裁,台灣的經濟在去工業化後便無出路。台灣現時的經濟依靠着對大陸的巨大出口和外貿順差,在大陸提升工業發展水平、填補產業鏈的風險環節,以及擴大與日、韓、東盟的自由貿易,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和外貿順差會很快消失,轉戰其他市場,亦難以競爭。不可能期望美國照顧,反而會變成美國把落後武器、基因改造農產品傾銷的對象。
台灣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台灣的青年與人才在島內難以發展,會大批地被吸引到大陸工作;缺乏人才後勁,經濟更難轉型創新,現時龐大的財政赤字會壓倒任何政府的任何改善經濟民生的政策舉措。
台灣的出路不是獨立或投靠美國,而是與大陸重構兩岸合作的關係,從而找尋台灣經濟轉型升級之路。不如此,台灣2,000多萬人的福祉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