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人工智能世代 反思勞動價值-陸頌雄 立法會議員

202101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準時收工是很多打工仔的夢想,筆者最近看了一個智能影印機廣告,內容是一家公司的秘書本來約了一班閨密吃飯,但在收工前收到一大堆單據和訂單要立即處理,閨密們正猜想這位姐妹要遲到多久,卻想不到她竟可準時赴會,原來公司新買的智能影印機,不但可作簡單的影印和掃描,更可自動識別內容做分類,自動通知不同的部門,連單據數目有問題也能發出提示,所以秘書很快就完成工作。
可是,不少網友對此事並不太看好,紛紛留言說秘書很快就會被老闆「炒魷魚」。看來智能化辦公對打工仔來說,不知是天使還是魔鬼?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是未來的方向,正如工業革命後的機械化、電動化、自動化,是人類發展生產力的一個必然的規律。
人工智能現仍處於發展階段,它跟傳統自動化機器最大的不同在於「機械」學習,通過分析數據潛在的關係,識別工作特徵並進行判斷,優化作業方案和模型從而作出預測和決策。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深度學習功能可以令「機械」從自身經驗中不斷學習達致自動優化,讓機械人在許多領域有着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表的《中國的技能轉型:推動全球規模最大的勞動者隊伍成為終身學習者》報告指出,在中等自動化情景下,2030年約有5,160億工時,相當於每名勞動者工作平均日數約87天,或將因自動化而需重新部署,當中對體力和人工作業技能的需求或將下降18%,製造業工人減少27%,建築和農業勞動者減少28%。人工智能與傳統的自動化機器不同,除了協助人們提高效率,更會讓司機、工人等體力勞動者失業,甚至可能一些需要專業知識做決策的領域,諸如醫生、律師、會計精算、金融保險的部分工作崗位,也會被人工智能搶去。
然而,筆者相信社會不會因噎廢食,拒絕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問題是香港有沒有一個完整且具前瞻性的策略,從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教育培訓,到經濟成果分配勞工權益,作出評估和長遠規劃。若特區政府仍以放任自由資本市場發展人工智能,一種可能性就是市場力量不足,產業科研等各方未能配合,人才跟不上發展需要,未能形成新經濟動力。或是出現另一極端情況,就是有可能雖然催生了人工智能的新經濟,但進一步造成資本壟斷,人工智能成為資本炒作的工具,大數據過度商業化除了造成私隱問題,經濟成果只集中在更少數掌握新技術的人,大多數市民的就業和生活就更加沒有保障。
此外,我們還要思考幾個重要問題,就是當生產力大幅提升後,市場如何消化?剩餘的勞動力如何轉化?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壟斷的工具?所以,我們應一方面提升多數人的收入以增強內部需求,還要加強創意和科技教育,利用創新科技來反哺以人為本的經濟活動,如社會服務、教育事業、體育及文化創意等,也要適時減輕人們工作時間長的壓力。最後,我們也要讓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一種共享的公共資源,進而解放人類達致自我實現的理想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