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再論緬甸-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102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緬甸的情況並不簡單,不是單喊政治民主,實行普選便可以解決發展的種種難題。
軍隊利益是一個難題。歷史因素使軍隊在緬甸自成一體系,高於民選政府之上作為現行憲政的監督,性質與泰國相若,差別是泰國還有王權與軍方相互倚賴。
緬甸軍方的支持是壟斷的武裝力量,和緬甸本部緬族的政治勢力。但由於後者,軍隊與緬甸周邊山區還擁有本身武裝力量、形同割據的少數民族勢成水火。在政府的權力分配,以至轉業軍事將領的商業利益方面,民選政府可以讓步、妥協。但面對與少數民族武裝力量和談,和促成全國團結,以結束長期的內戰與政治割據,民選政府不易在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推動政治解決。
昂山淑姬借助父親的餘蔭,正全力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有所進展,但進展緩慢。一方面,軍方未必甘心和解。另一方面,美國的勢力也在阻撓,不僅泰緬邊境歷史上形成二、三百萬人口的難民營是CIA的據點,動輒可動搖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區域的政局。南部若開邦長期是美國資助的反中國油管建設的NGO活躍地區,最近又借羅興亞人問題,既挑動國際輿論反緬甸,也反華,因若開邦是中緬油氣管終點站皎漂港所在,且又策動若開邦的少數民族武裝作亂,結果是內外矛頭均指向昂山淑姬與軍方。
羅興亞人問題是英殖民地遺留的政治難題。當年是大量印度人遷移到緬甸,留在城市的是印度人,仰光內印度人區大於唐人區;從今天孟加拉遷移來的農民便是羅興亞人。若開邦毗鄰孟加拉,故此是羅興亞人的集中地。若開邦與緬甸本部交通困難,經濟落後,大量遷徙而來的羅興亞人便與當地居民形成矛盾,解決只能依靠當地經濟發展,卻欲速不達。除了中國投資外,印度亦在當地建通達印度東北邦的多式聯運通道,假以時日,特別是中緬貿易通達皎漂港,將可改變局面。也正因如此,美國策動羅興亞人問題,對昂山淑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與軍隊同時施壓。
全國民主聯盟有不少美國回來的人,歐美政府在仰光等地組織了大批推動政治民主的NGO,實際上可策動「顏色革命」,迫使全國民主聯盟內部親美勢力挾昂山淑姬而奪權。當昂山淑姬日趨與中國合作,中緬經濟走廊開始建設,中日也化敵為友,大有在緬甸合作發展之勢。趁大選大勝,正可挑戰偏向親華的軍方,也讓挑戰引發的政治矛盾使全國民主聯盟內部親美勢力掌權,扭轉緬甸與華的關係。
軍方政變,卻改變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