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國際化-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102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回歸後,香港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國際化,積累了過百年,實際上是作為一個西方(英國)統治的地方而國際化,內地的城市,即使如上海、天津,都沒有這樣深厚和特殊的國際化背景與條件,因此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可複製。
回歸後的「一國兩制」,是為了保留香港的國際化,而不是對殖民地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妥協和讓步。
不過,這樣的國際化實際上包含不少不合理因素,最主要的是英國殖民主義的體制、文化和歐洲的種族主義。回歸後並沒有認真檢查香港保留的體制內有哪些屬於殖民主義的部分,結果帶來許多後遺症。現在撥亂反正時,卻似乎也沒有詳細認真反殖民主義,反而可能把香港國際化中的合理成分也一併消除。
或許,香港的國際化可以分為3個層次。
一是經貿的層次,經貿本身當然便是國際化,不可能本土化,否則的話,香港與內地一般城市無異,也比不上上海、深圳。而且經貿不僅是商品,也包括服務,其中的國際制度的因素重。這方面並沒有殖民地因素,卻可減少英美的比重,擴大其他國家、制度的比重,成為真正全面開放的國際化。
二是各種政治社會體制,尤以政治和政府體制為最關鍵,這必然是殖民主義最主要控制的地方。政府體制中的政務官制度,並不是西方傳統的文官制度,而是成為殖民地英國統治者的嫡系力量來控制整個政府的運作,以「政治」任命的政務官來替代西方現代化的技術官僚。
這些政務官自成一體系,一方面與真正政治任命的官員對立,另一方面控制各部門技術官僚,他們變成政府內獨立的利益集團,而且因為殖民地時代的背景,可形成對香港民選政府的政治掣肘。改革政務官制度便要把整個政府體制作根本的改革。不這樣做,民選政府難以有效運作,也斷不了政務官與殖民地體制的根源。相對來說,選舉政治的制度反而是較少殖民地因素,也便容易按社會與政治的發展,在《基本法》的大框框內作修改。
三是政治與社會文化,這不像經貿與政治社會體制那樣制度化,容易辨別,也是潛移默化,最難改變。但像香港電台所尊崇的BBC體制與文化,和宣揚的殖民地黃金時代,反中國內地,卻可以清楚辨認。西方種族主義,以至媚洋崇洋思想的影響,應代之以更廣泛、公平合理的國際化。
香港要清洗殖民主義,防境外勢力入侵,也為長治久安。但要小心謹慎,保留香港特殊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