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灣區電影圈 提升嶺南文化-陳曼琪 律師

202103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日,有大型院線宣布結業,亦有著名影視藝人離世,使坊間不斷緬懷過去香港電影的輝煌成就,但同時部分人對港產片行業的前途感到擔憂。事實上,大灣區面向超過7千萬人口的粵語文化圈,為本港的電影業界帶來無窮的機遇,最終能否將之把握轉化為本地電影的新光輝,就還得看業界的實力及取態。
常言道,「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的確,香港一個彈丸之地卻孕育出「東方荷里活」,可謂是本地發展史上的奇迹,也為身處海外的華人帶來親切的文化歸屬感。自戰後的文化人士來港定居,再到70年代港產片開始大量生產,再到80年代人才輩出,劇本主題及拍攝技術亦走向國際的尖端。
直至回歸前後,香港的電影業依然蓬勃發展。記得當年,戲院的人龍絡繹不絕,而在賀歲檔期更可能是「場場爆滿」。那些年的回憶,動作片中的成龍、喜劇片中的周星馳等均是膾炙人口,而不少歌視紅星亦參與香港電影的演出,可以說是一個極其美好又繁花湧現的年代。
直至二○○○年後,香港電影業發展放緩甚至停滯,部分工作者選擇北上參與「合拍片」,為內地的電影業引入香港元素及商業管理。今天回看,不少成功的例子皆能反映出香港製作人靈活變通的特點。經過多年的磨合,內地觀眾亦認識到香港電影的魅力所在,成為內地大眾文化中的重要分支。適逢2019年,內地部門同意實行放寬措施,使香港電影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其中包括豁免香港人士參與內地電影製作的數量限制;取消合拍片中使用內地演員的比例;放寬電影工作者爭取內地獎項的安排等。凡此種種措施及安排,皆能為香港電影業界帶來機遇和出路,大開方便之門走入更遼闊的內地市場。
當然,香港有部分的電影工作者堅持「純本地創作」,亦不打算開拓內地龐大的觀眾,這可算是他們的決定及選擇,但總不能非要營造出前途坎坷的悲劇情緒不可。
香港作為嶺南地域的一分子,而大灣區亦是身處於其生活圈之內,故我們應藉着珠三角發展整合的機會,更好地將屬於嶺南文化的電影推廣至全國,甚至是海外的華人及外國人。
粵語電影不是一個萎縮的市場,反而像是一個尚未開發的新領域,只待投資者及創作人看準機會,發展出大灣區的電影文化產業。在「十四五」規劃中,香港將有新的角色成為「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融入國家「雙循環」內的文化格局,幫助國家提升軟實力之餘,亦可更好地推廣兼容並蓄的嶺南文化。從廣大群眾的角度來看,若然大灣區有屬於自己的電影基地及銷售市場,甚至未來能贏取國際聲譽成為品牌,不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麼?有人說,香港電影發展就如香港的縮影。說的也是沒錯,一方面總有一撮人喜愛畫地為牢,滿口都說悲情;一方面有人勇於開拓,用更大的視野迎接時代的轉變。孰優孰劣,自然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