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活在平行時空的香港天文台-陳建強 專業人士

202110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熱帶風暴「獅子山」和東北季候風的「雙旋夾擊」,為本港帶來狂風暴雨並導致多區水浸,天文台雖然早發預警,但因運作機制和基準僵化,未能確切維護市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上周五更曾在一個半小時內3轉暴雨警告,市民和學生被迫在暴風雨中涉險上班上學。天文台與市民的觀感訴求明顯脫節,儼如活在「平行時空」,令天災疊加人禍。
早在「獅子山」仍在形成時,天文台確曾警告在結合季候風的共同效應下,將帶來狂風大雨的惡劣天氣,亦先後於上周四晚上11時20分和翌晨4時40分,分別發出「黃雨」和3號風球,之後則是暴雨不斷並在多區錄得逾100毫米的雨量,但直至近中午的11時20分才改發「紅雨」,再於短短25分鐘後升級至「黑雨」,維持一個小時後,再於12時45分轉回「紅雨」,情況猶如過山車般快上快落,令人無所適從。
暴雨期間,市民在多區困陷水浸澤國和面對棚架、山坡崩塌的危險,更有工人因棚架倒塌致死和受傷,亦有大批學童、家長和上班一族被迫涉險返工返學,情況狼狽混亂。對於天文台的安排,引發市民「洗版」式「爆嬲」,狠批暴雨警告慢三拍,更只屬行政「匯報」,無助市民避險。
制訂「暴雨警告信號」的原因和目標,是要讓市民預知暴雨來襲的時間和程度,及早防範,避免造成生命及財物損失。至於「黃雨」、「紅雨」及「黑雨」,都是一些指標,分別代表「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30毫米、50毫米及70毫米的大雨。翻查天文台紀錄,當天的暴雨警告安排符合規定,但必須指出:
第一,數據和指標都是「死」的,市民實際面對風吹雨打、水浸、山泥傾瀉風險才是真實而有意義,而由於雨量站分布各區,局部地區性的暴雨災害易被忽略,過往亦曾多次出現相關投訴,但天文台一直未曾認真處理,其實不單止暴雨警告,強風警告也是如此。有指是害怕「狼來了」式指摘,故對局部「災害」不聞不問,而用數據程序作推搪。若真如此,則是全無擔當的官僚醜陋。
第二,根據當天數據,出現雨量已達標時才提警告,例如早上11時有半數地區的雨量達「紅雨」級別,才於11時20分發出「紅雨」警告,亦即是水浸眼眉才提醒別人防水,有意義嗎?是政策原意?可否加密監控,搶於兩小時前發警告?
第三,天文台既早知會有暴雨,就應向上呈報,及早進行跨部門應變部署,天災面前不能扮好人、不能存僥倖,這是作為管治團隊的責任本分,不能將指標當作護身符!
6月天文台發放今年首個「黑雨」時,也因受到類似批評,當時曾承諾作出檢討改善,但只是3個多月時間,問題又再出現,而更強的風暴「圓規」即將來襲,市民是否又要再受一次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