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部級高官文章 透出官場話術-白非 政情觀察員

202110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是一位高層智囊,退休前擔任過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等要職。日前她在一篇文章裏,提到學界的一種傾向:專家們表達觀點時更加謹慎和隱晦,或者用「兩方面」來平衡,比如某一重要問題,幾位專家都有明確意見,但公開講時都講「兩方面」,問他們的意見究竟是「既要,也要」,是「既要,還要」,或者是「既要,更要」?他們想了想說是「既要……,更要……」。
這番話很耐人尋味,也是日常官樣文章裏很常見的現象。很多文章、講話、文件,洋洋灑灑,面面俱到,似乎甚麼都講到了,但又讓人不明就裏,抓不住重點。就以上文的「兩方面」為例,集中說法的側重點和傾向性其實完全不同。「既要,也要」,前後兩方面基本相當;「既要,還要」,是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既要,更要」,重點則是後者。而在行文時,官員、學者習慣於用「一方面,另一方面」來表示,這樣做,可進可退,回旋餘地大,四平八穩。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專家們也有苦衷。「模棱兩可」自古便是官場話術訣竅,用以明哲保身,避免萬一觀點意見出現偏差,被揪辮子、打棍子。這也是數十年來各種批判鬥爭中經受千錘百煉總結出來的經驗。
9月底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不要求全責備。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實中,對於稍有刺耳聲音的學術觀點,或是扣上政治性大帽子進行打壓,或是縱容網絡暴力進行圍攻。於是,學者們紛紛充當傳聲筒和工具人,主要精力用於揣摩上意,眾口一詞解釋領導決策的合理性。進而傳導至實際工作時,便是一刀切,待到糾錯之時往往就要付出巨大代價。
當然,也有一些專家的觀點倒是非常鮮明。或是鼓吹「股市大牛市」「五千點不是夢」,或是渲染「美國求饒」「日本跪低」「中國成最大贏家」。這些專家名利雙收,賺得盆滿缽滿。這其實是一種網紅式的營銷套路,包裝炒作,收割流量,為此甚至不惜販賣反智,毫無學術道德和人格底線。但此類專家卻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其「成功之道」也在於迎合了大環境所需。只要掛上「愛國牌照」,就所向披靡;誰要敢反駁他們的觀點,誰就是漢奸賣國賊。
無論哪種做法,都是誤國誤民的不負責任,有違理性與科學,不利於改革發展,也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各種觀點的交鋒碰撞,多元訴求的包容互諒,是一個良性社會構築大眾共識的必然之舉,由此來實現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利益的最優均衡,以少走彎路,盡量減低成本。根本之處在於管理者應有容人之量,要慣於遭受質疑,也要學會去回應質疑。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讓公眾可以暢所欲言,其實有助於鞏固社會基礎,而不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