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鐵娘子終退下 歐盟何去何從-范柳略 傳媒人

202110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縱橫歐洲舞台16年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上周五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可能是告別政壇前最後一次的歐盟峰會。任內帶領歐洲走過風風雨雨的她,獲與會領袖和官員起立鼓掌致敬,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特意錄製視頻向她告別,足見其江湖地位。這位鐵娘子的離去,令歐盟失去一位掌舵人,歐盟與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亦可能重新定位。
歐盟和美國屬傳統盟友,惟近年雙方摩擦不斷。早年有「走佬特工」、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大爆華府監控多個歐洲盟國領袖,引來嘩然。奈何美國總統幾度易人,但監聽行動一直暗中持續。白宮回應醜聞時,僅稱「已改變監聽機構的行事方式」,而非承諾停止監聽,令盟友無不感到心寒。
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主政的4年間,歐美關係跌至冰點。高舉「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不時在北約軍費問題上敲詐歐盟諸國,要求對方支付更多防務經費,並威脅要從德國撤軍。特氏又指摘歐盟的貿易政策不公,悍然對歐盟發動貿易戰。無奈之下歐盟只好反制,對部分美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後,強調要修補美歐關係及加強合作,可惜口惠實不至。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讓塔利班輕易奪取喀布爾,遺下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爛攤子。美英澳又締結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截劫法國的巨額澳洲潛艇訂單。上述行徑令歐洲盟友驚醒過來:美國是不會無限地支持盟友,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小圈子,才是美國的核心夥伴。
歐盟在對華關係上向來奉行務實路線,積極與對方擴大經貿合作。但在拜登政府拉攏下,歐盟一度漸漸向美國傾斜,先在香港事務上指手畫腳,之後又以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官員。在美國營造的反華氣氛下,多個歐盟小國急急跳出來充當爛頭蟀,例如立陶宛容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在該國設立代表處。而親台的捷克反對派預料將上台,匈牙利的親華總理歐爾班亦很可能在明年大選失利,凡此種種,都可能為歐盟對華外交帶來變數。
華府較早前在「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項目上開綠燈,欲藉以換取歐盟在反華戰中全面歸隊。但默克爾任內最後一次訪問白宮後,表明歐美雖然共享民主價值觀,但不忘指出「與中國的貿易,需要建基公平競爭的基礎上」,意即與中國的生意照做,狠狠地對華府的反華號召說不。
默克爾近日主動與中方舉行視像會晤,為中歐關係未來發展作最後努力。她坦言,歐盟應獨立自主地發展同中國的關係,又呼籲歐洲支持被凍結審批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儘管美國國力江河日下,且證明其對盟友可以是用完即棄,但歐洲仍有不少政客甘願充當反華先鋒。歐盟在後默克爾時代,能否繼續以符合自身利益的務實態度,游走於中美之間,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