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坦言集:碩士課程
在大學退休前我便決意全力做一帶一路發展的研究,也希望能在香港創辦這個題目的課程,一如上世紀90年代初在浸會大學和理工大學推動中國商貿的課程一樣。但脫離了政府資助的資源條件之後,要辦一帶一路課程,困難比我想像更大。好不容易通過了政府學術評審、批准設立兩個一帶一路的碩士課程,又碰上了新冠疫情,初期招生極不理想。
不過,幸好有基輔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的支持,借調了兩位教授來港,又動員大學最好的教授作訪問教授。即使疫情,學生未能返校上課,但教學效果還令我滿意。由於專門的一帶一路研究生課程,香港和內地沒有,更不用說在中國以外,在認真教學下,課程開始有口碑,一年兩次收生人數倍增。明年1月開課,兩個碩士課程便有一百名學生。年多時間課程的發展便穩定下來,相信明年反應會更熱烈。
我們的課程是順應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近兩、三年,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倡議已變成廣泛的建設。中歐班列,包括對東南亞地區的伸展,與回歸到絲路傳統的多式聯運,海陸通行的模式,更成歐亞貿易交通的熱點,引來巨大地緣經濟以至政治的變化。最近美國與歐盟的全球基建計劃,與其說是與中國競爭,倒不如說是給一帶一路發展加一把力,使中國的倡議變成全球一致推行的全球化投資與貿易。這樣的變化,愈來愈為人所認識到。
我們課程申報入讀的人數大增,便是由這個轉變造成。報名的大部分是內地的企業家、管理人員,他們入讀的目的是希望進修後可以幫企業向一帶一路國家擴展業務,佔風氣之先。其中不少已擁有碩士學位,也多有內地學生在海外留學回來。報讀的本地生較少,反映出香港社會對一帶一路的無知,不過,也開始有所增加。香港現時的經濟困境,未能升級轉型,與美國關係因中美矛盾而趨於低潮。一帶一路國家正是香港企業和年輕一輩尋求大發展的機會。
收生人數還可增加,不過,更希望能增加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現時只有英國和印度的學生,以及擁有歐美外國籍的內地生。一帶一路的課程應該是課程、老師與學生都國際化,教研效果才更好。
香港的大學發展方向不應是到內地開分校,而是要國際化,廣納天下英才(教師與學生),建設國際化的中國特區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