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文化產業破繭 重塑活力香港-陸頌雄 立法會議員

202201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行政長官日前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提到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將原本由民政事務局負責的文化藝術及體育事務,以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的電影、創意產業及旅遊事務,重新整合由該局負責,加強協調及推動,以實現「十四五」規劃中,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目標。
在上世紀,香港曾是東方荷里活及亞洲流行文化中心,香港的電影、流行音樂風靡亞洲市場,出現了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周星馳、四大天王等,他們不單止是明星偶像,更是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符號。那些年的香港流行文化,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和歸屬感之源,也是香港軟實力的表現。然而流行文化需要的,是當代不同元素支撐,需要人才,需要內容和技術,也需要有理想目標。正如有本地男團主音指,他的宏願是要香港樂壇做到亞洲第一。但遠大目標,需要更多支持。
文化產業,離不開人才、資金和市場。先說人才,政府近年推出STEM教育以配合創科產業,但要發展新時代的文化產業,就要在基礎教育中加強藝術(Art)元素,推動STEAM教育,加強學生普遍的藝術表達和欣賞能力。對有志於文化演藝發展的學生,需要透過專業學校,集中優先培養。STEAM的意義也在於培養同時具備科技和藝術能力的人才,因為藝術科技是日後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單止為藝術帶來無窮的想像空間,也是一個很大的商機。
資金方面,政府過去的資助計劃被詬病限制太多、金額太少、沒有方向和策略。要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資者,政府應以資金和具體政策帶頭刺激市場。以南韓為例,它於1999年設立《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確立國家扶持文化產業的振興和發展的方向,規定每年政府總預算不少於1%用於文化產業發展;以香港政府經常性開支5,000億元來說,1%就是50億元。我們常常羨慕南韓文化輸出的實力,問題是我們的政府有沒有這種決心?從政策而言,香港過去的文化產業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資本橫蠻生長的結果。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天要重振香港文化產業,就需要如南韓上世紀末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後的決心,以政策規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如今,「韓流」不論是經濟規模還是文化影響力,已是亞洲第一,世界前列。20年來,流行文化出口額增長60倍,而且因為軟實力增長,也帶動強勁的實物出口增長。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處,單是粵語市場已超過1.2億人,是韓語市場的兩倍,加上大中華和全球華語市場等,香港文化產品市場可謂機遇無限。政府主導政策,培養人才,營造文化創作氛圍,透過稅務優惠,並積極布局海外,刺激市場參與投資,令文化產業成為香港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點燃年輕人的積極活力。要成為國家軟實力的輸出點,絕非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