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青壯年不見前景 移民潮豈會到頂

202208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上世紀80年代,九七逼近,移民潮湧現,歌神許冠傑也不禁唱出「實在極不願,移民外國做遞菜斟茶」;回歸25年的今日,移民潮再次掀起高峰,而且仍未見頂,港人寧願移民外國做遞菜斟茶也不願留港。截至今年中,本港淨移出人口超過11萬,創回歸以來新高。難得港府依然不肯正視問題,還將移民潮說成是受疫情和防疫要求影響。把頭埋在沙堆,拒絕改善施政,當然無法為人才資金外流止血。
一個典型而真實的移民案例是這樣的:一個四口之家的年輕家庭,夫婦在港有自置物業,有穩定工作,育有兩名仍在求學的子女,雖非大富大貴,但肯定衣食無憂。這類中產家庭可說是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惟中流砥柱也決定離開,暑假過後便舉家移民英國,目前已將自置物業賣掉,夫婦皆明言無意回流返港,並決心從低做起,計劃移英後到老人院廚房做煮餐。事實上,自英國推出BNO「5+1」搶人計劃後,這類移民個案便不絕如縷,許多人在香港本來是專業人士,去到英國都是從事超市執貨員、餅廠工人等低層工作,收入和社會地位大不如前,但他們依然甘之如飴,原因是甚麼,難道不值得執政者反思?
數字不會說謊。統計處昨日公布,本港今年年中人口約729萬,比去年年中少約12萬人,當中有超過11萬人淨移出,移入人口亦只是略為回升。可以看到,自2019年底人口錄得752萬的高峰後,人口便持續下跌,今年與去年同期比較,人口跌幅為1.6%。而截至今年中的一年內,約有1.8萬名單程證持有人移入,較一年前多逾4,000人,惟對比疫情前逾4.4萬人仍是低。
港府對此自是諸多解釋,不是說疫情前已離港的居民可能選擇暫時居住其他地方或未能返港,就是說淨遷移涵蓋香港居民以工作、讀書和移民等目的進出香港的流動,又死撐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人口流動性一向很高。顯而易見,疫情已成港府的遮羞布,一廂情願地認為防疫措施影響人才流出流入,當隔離措施放寬,問題便能得到解決。
這不啻是自欺欺人。不論港府如何強調防疫影響人口流動、香港是國際城市「進進出出」很正常,都掩蓋不了香港爆發移民潮這不爭的事實。正如前述移英的四口之家,移民最大原因是為了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這也跟坊間許多移民原因雷同。誠然,移民人士之中,不乏出於政治原因,例如不滿《港區國安法》實施、學校推行愛國教育等,但良禽擇木而棲,最深層原因是香港事事不如人,外國則由教育到治安再到生活環境都比香港優勝。
其實這也沒有甚麼好奇怪,本港教育千瘡百孔毋庸贅言,就說治安問題。君不見,海關近日破獲的億元特大毒品案,居然有十多歲的青少年參與其中,擺明就是遭黑社會利用和操控的替死鬼,幕後黑手則逍遙法外。而無牌樓上吧更是黑社會招攬無知青少年的聚腳點,甚至如「養雀仔」般誘騙威嚇他們吸毒,一旦毒癮深種,男的淪為販毒棋子,女的慘成賣淫雛妓。最近經常有13、14歲的少女報稱失蹤,早前更有淫媒以二萬元出賣少女初夜,反映青少年問題的冰山一角。最不堪的是,警方執法往往一陣風,對黑社會不痛不癢,難怪惹來警黑勾結、充當保護傘的質疑。就拿今年6月發生的中環槍擊案來說,警方草草拉了十多人便不了了之,涉案槍手仍未落網,槍枝下落不明,黑幫和難假民則繼續勾結作奸犯科。凡此種種,家長看在眼裏,怎能不驚在心中?
生活環境方面,除了包括外國居所比香港寬敞,更包括公平公正的司法系統,惟有司法公平公正,才能令人活得安心。這些年本港司法崩壞,庇黑護惡、官官相護已成常態。早前有一宗律師超速駕駛撞斃途人案,涉事律師居然僅被輕判罰款3,000元。一條人命僅值3,000元,難怪外界紛紛質疑被告是法律界中人而獲放生。至於每每涉及政治立場的案件,黃色被告獲輕判,藍色被告遭重刑,法官被投訴則一律不成立,屢見不鮮。
對此,東方傳媒機構可謂感同身受。例如去年10月有人向東方發出短訊,刑事恐嚇「炸×咗東方日報」,裁判官一方面強調「法庭不容許任何人威嚇正當的新聞工作者」,另一方面卻以「本案有其獨特性」等理由將被告輕判一年感化,讓人再次見識何謂「欲赦之罪,何患無詞」;又如壹傳媒黎智英恐嚇東方男記者案,法庭先以「表證成立但罪名不成立」為黎智英脫罪,上訴後則以「認同原審裁判官法律上犯錯,但維持原判駁回上訴」作結,令人嘆為觀止。
無獨有偶,一項關於香港年輕人希望感的調查昨日發表,結果逾六成年輕人對社會不抱期望。治安不靖、司法不公、發展停滯,年輕人難以向上流,壯年人看不見前景,有得走為何不走?港府再不面對現實,針對移民潮改善施政,挽留人才,不久的將來,香港便會面對人財兩失、勞動力斷裂、競爭力崩盤之苦,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