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打破框框-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209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特區政府下月的施政報告,是港人熱切期待的大轉變。轉變一是扭轉黑暴以來社會的不安、不確定和對前途迷惘。轉變二是政府要表現出實事實幹,不能如前任那樣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一切推搪給下屆政府。這也是這一屆政府選舉時提出的政綱精神,但說易行難,國安法的頒布鎮壓了反抗,卻還未使人心思歸。防疫政策上的角力,顯示出既得利益者的勢力。特區政府若不大刀闊斧,果斷行事,也會落得5年努力一事無成,香港繼續不死不活地沒法掙扎起來。
社會期待施政報告可以有解決當前房屋問題的良策,但不是如以往那樣列出建房和闢地目標,卻是用數字迷惑社會。一是沒有措施可保證目標完成;二是目標長遠也不具體,例如「明日大嶼」,只是忽悠大眾。在林鄭政府之後,社會不會再忍耐政務官的花招,而是希望要在三、五年內有結果,並以這結果來確定解決房屋問題的大方針,也依此來給香港再出發有新的基礎支持。
但以香港現時的情況,小修小改趕不上社會積壓的需求,解決不了基層群眾的生計。香港需要政策的大改,可是政府缺乏足夠的研究與討論,陷入與既得利益者的枝節之爭。就政府的態度,似乎還是走回以往政務官執政時的舊路,或許有所改善,大方向、大方針不變。香港積累幾十年、沉澱着眾多既得利益者的房屋問題,看來也依然是一籌莫展,只是拖下去。
不解決房屋問題,香港的再發展、產業提升都成空話,至少是事倍功半。理由是住房是社會經濟的基本成本,改善不了,競爭力必然打上折扣。沒有房屋問題解決的願景前景,不容易振奮民心。
大灣區作用不大,若香港銳意向外擴展,採一帶一路的戰略,大灣區的連接是主要助力。而面向一帶一路的新世界,背靠大灣區要求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分工協作,也把經濟政策的範疇超越香港的地域限制,形成大灣區的區域體系。在這個過程裏,實在也可把香港房屋問題的解決空間擴大,一如產業的供應鏈跨境布置,取得更佳的協同效益。
特區政府要在施政問題中給香港社會希望,一是一帶一路的向外擴張,連上世界與內地;二是把香港的社會問題(房屋為主)用大灣區的擴大空間來克服。香港不能故步自封,但當權者能否有此智慧、認識與魄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