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事故頻生必有因 監管不力禍港人

202211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近年如像撞邪,大型事故一再發生,負面消息不絕,牽一髮動全身,連一向引以為傲的鐵路系統,也難獨善其身,近年也出事頻頻,有大有小,有涉及長期責任如沙中綫短筋及月台事故,也有突發事件,新鮮熱辣就是昨日發生的甩車門事件,令到大批乘客受驚及不便,社會各界都關注港鐵安全保障。
港鐵一年內兩次甩車門,去年12月2日下班繁忙時間,港島綫銅鑼灣站路軌旁廣告牌外傾,撞脫列車車門,港島交通因而擠塞,大家都以為是單一事件,港鐵經過檢討,會避免重蹈覆轍,不過,昨日早上約9時半,翻版事件又發生,港鐵荃灣綫往中環方向列車駛入油麻地站月台,車頭疑與外物發生碰撞損毀,並導致第一卡車兩組車門甩脫,與月台幕門發生碰撞及冒煙,逾700人須由月台及行車隧道疏散,兩人不適包括一人輕微擦傷。今次發生在星期日,未有造成上次的塞車,但大量乘客需要接駁巴士疏導,難免會有怨言。
今次事故為港鐵兩日內第3宗意外,前日尖沙咀站疑乘客鞋子攝入扶手電梯級間導致「炒電梯」,金屬碎片四散,乘客要跨過「炒梯」位置,險象環生。禍不單行,昨早11時許又再發生同樣事故,柴灣站內又有扶手電梯故障,多組梯級金屬片拱起爆開,電梯急煞停,疑是冷衫卡在電梯金屬片之間引發意外。外界疑惑的是,扶手電梯頻密使用,有衣物鞋子攝入隙縫,其實絕不出奇,如果輕易便彈出金屬片,隨時會傷及使用者,電梯的安全設計,實在有檢討之必要。
港鐵對連串事件,責無旁貸,必須盡快檢討,找出肇因,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有指兩次甩車門均涉及英國製較舊式列車,預計數年後會全數由中國製列車取代,但在這過渡時期,港鐵更加要密切注視其維修保養,不單止是列車,也包括信號系統以及周邊設施,例如扶手電梯,港鐵數十年歷史,現在正是新舊交替的階段,最是容易出亂子,乘客的安全,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任何事故,一件也嫌多。
一次意外,足以致命,港鐵這次甩車門,沒有造成人命傷亡,可說是不幸中之大幸,須知車門重量非同小可,假若飛脫往車廂內或月台上,衝力撞人非死即傷,七月尾紅館男團MIRROR演唱會高空墮下屏幕,也是始料不及,三位舞蹈員受傷,一人有癱瘓之虞,九月安達臣道地盤塌天秤,更不幸造成3死6傷慘劇,早前超級血月,一日之內發生兩宗奪命工業意外,尖沙咀43歲地盤工人遭高空墮下鋼筋壓斃,38歲技工維修壓路機時被砸死,二人都遺下孤寡,聞者心酸。
禍福無門人自招,凶日只是反映運勢,以上不幸事件,其實大部分都是人禍,如紅館MIRROR演唱會墮屏涉及虛報組件重量,已拘捕承辦商五名職員;幾件涉及地盤的意外,都傳出懷疑有人不按規則,甚至可能偷工減料,如果有關方面認真追查,順藤摸瓜,不難找出真相,追究需要負責的相關人士。最怕是有關部門虛應故事,調查草草了事,讓真相石沉大海,罪魁逍遙法外,受害者死不暝目。
事實證明,所謂認真調查,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沙中綫爆出偷工減料醜聞,包括剪短鋼筋、鄰近建築物沉降超標,以及建造部分結構出錯,涉多個車站工程,包括會展站、紅磡站及土瓜灣站,紅磡站更幾乎拆月台重建,明顯政府一直後知後覺,有關部門監管不力。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事件,2020年3月提交最終報告,沒有人因此被檢控,更沒有任何官員問責丟職。各界怒斥負責沙中綫項目的特區政府官員,包括運房局及路政署,未有承擔監管不力的責任,負責把關監督工程的前運房局局長陳帆嚴重失職,卻可順利完成任期,肚滿腸肥,遺下爛攤子,由納稅人血汗錢分擔。
紅館MIRROR演唱會墮屏事件,雖然是跨部門調查,至今拘捕的只是承辦商職員,外界質疑紅館是康文署轄下場地,該署審批呈交的租用場地文件,是否有認真核實,文旅局局長楊潤雄顧左右而言他,未有正面答案,官官是否相衞,自己人會否查自己人,相信大家心中有數。楊局長表示無論調查做得再多,都不可能令時光倒轉,政府部門會查找事故發生的原因,避免同樣的事件再發生,「日後不再有人受呢啲苦」。這可能是楊局長肺腑之言,但其他人聽了,難免會覺得像風涼話,既然明知時光不能倒轉,為何部門不能先知先覺,防患未然?亡羊補牢,實已晚也。
今次甩車門事件,機電署又是表示非常關注,並已即時進行調查,並要求港鐵盡快提交報告,制訂和執行相關改善措施,確保鐵路運作安全,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責成港鐵盡快徹查事件。敢問當局,距上次甩車門事件已接近一年,又做了甚麼監管措施,為何阻止不了今次事件發生?諷刺的是,多個部門在月初演習模擬一宗嚴重鐵路事件及車站外一宗嚴重多人傷亡的交通意外,目標是提升相關部門人員在策劃和執行跨部門大型救援行動的能力,以維持對重大事故的有效應變,難道是預計因為疏於監管,鐵路遲早會發生重大事故嗎?
時窮百事衰,香港近年可說頭頭碰着黑,暴疫夾擊,經濟困境,其實外圍環境也是極差,但其他地區懂得重新發力,追回失去的東西,可是香港依然困在泥沼中,動彈不得,更有墮下無底深潭的趨勢。如何拯救香港出生天,新班子任重道遠,可是經過了四個多月蜜月期,首份施政報告也發表了,卻只見一張又一張大型期票,仍然未能交出一份合格的成績表,市民只見一宗又一宗血淋淋的悲劇,猶如長期有血月掛在特區天空,彷彿隨時天降橫禍,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