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生活成本危機 首要壓抑加風-陳建強 傑出青年協會主席

202211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過,經濟復原仍有待,但百物加風已刮起,小市民百上加斤。儘管背靠祖國和強勢港元,令香港的日用品價格仍僅緩升,通脹也屬溫和,但食品、交通、能源等民生項目正排隊加價,形成實在性的生活成本危機。政府既強調「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就應聚焦於壓加風、穩民心的實項,並將其列為首要管治指標。
今次的高通脹和物價加風的源頭不在本港,而是多年來歐美超寬鬆貨幣政策和政策性「狂派錢」的後果,疊加俄烏戰爭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制裁和供應鏈受干擾,進而打亂了全球的能源糧食供應和市場價格機制,衝擊經濟「復常」和社會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便以「暴風雨」形容當前的通脹和物價加風,指出世界經濟正在經歷着數十年以來最惡劣的高物價勢潮,而美元強勢進一步加重了各國的物價壓力,將環球經濟推進入「中高通脹時代」,引發了生活成本危機。
報告呼籲各國要持續推進強而有力的貨幣政策,還要積極制訂壓抑民生項目的加風和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支援,並要減少財政赤字、確保中期財政健全性等,更應預早制訂應變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經濟衰退、金融和房地產市場波動等危機。
在香港,疫情令本港經濟低迷,第三季GDP初值為負增長4.5%,是連續三個季度按年收縮,第四季亦勢將再錄負增長,整體經濟前景仍詭譎嚴峻。至於通脹方面,上月的基本通脹率按年升1.8%,若是單純的「冷數字」,情況非常理想,但香港在計算通脹時以食物和房屋開支為主,但這兩個因素因背靠祖國、樓市低迷和港元強勢而被部分抵銷,未能全面反映現實,低估了市民生活成本的負擔;特別是對疫下基層市民來說,失業減薪的威脅仍在,各項公共事業的加價已紛至沓來,預期通脹威脅已直接變成生活成本危機。
因此,第一,政府應與各項公共事業和民生服務機構協商和研究,預早掌握相關經營情況及收費調整的需要、空間和市民接受能力,運用政策和財政手段,有效壓抑及避免一窩蜂式加風;並應參考內地經驗,加大扶貧力度,推行針對性和綜合性的「精準扶貧」計劃,幫助基層市民脫貧抗通脹,穩定民心、強固民生。第二,要加強管理市場秩序,避免出現售價不加、分量減少的市場取巧、變相加價,形成「縮水式通貨膨脹」(Shrinkflation)。
第三,面對「半球化」的新滯脹時代、「東升西降」的新格局,傳統的市場結構和活力需要全面調整,政府與商界更需要加強合作,以全新的視角維度,共同制訂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策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融合、改善特區治理,融合國家的發展布局,整固供應鏈和市場競爭力,以便在全新的大國競爭中尋找新定位,發揮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