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居住面積會造成身心影響-劉仲恒 專科醫生

2023年05月31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從前一陣子完成的《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來看,香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只有172平方呎。居住面積小當然不好,但如果認為那只是生活和活動空間少了、「轉個身不太方便」的話,那就錯了。過於狹窄的居住環境還會對居民的身心造成影響,大家不可不知。
要點一:數字明顯低於鄰近地區。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了解港人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到底有多小。近期本港媒體報道這個議題時,會拿以下這些鄰近地區的數字來比較,東京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是210平方呎、上海是260平方呎、新加坡是270平方呎,而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有300平方呎,香港的數字顯然相當低。從長遠角度來看,我們要把香港建造成一個宜居的城市。但目前劏房問題嚴重、「納米樓」充斥市場、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過低等,都不可能是形成宜居城市的因素。
要點二:對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在2009年時,聯合國曾發表過一份關於住屋權內容的文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住在安全和有尊嚴的環境裏,而一個「適切」的居所要包括基本設施的提供,也就是有安全的食水供應、煮食設施、供熱供電和基本衞生設施。同時,這也應該是個安全的居所,保障住戶不會受到天氣突變、傳染病、天災等的威脅。
不要忘記,那172平方呎的數字只是本港家庭住戶人均居所樓面面積的中位數,換言之,居住面積小於172平方呎的情況比比皆是。眾所周知,很多港人住在劏房、工廠大廈劏房或鄉郊寮屋裏,要跟其他租客共用廚廁等設施。而工廈劏房在理論上更是違法,不少業主根本沒有向屋宇署提供圖則申請便改建成劏房,因而存在着很多渠務衞生和防火等安全問題。因此,住戶隨時可能被執法人員要求搬走,根本談不上是個「適切」的居所。
有機構做過一份關於不適切居所對基層居民身心健康的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九成受訪者的心理健康得分很低。筆者認為這是個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過於狹窄的居住環境對居民造成身心健康危機的問題,已經達到了臨界點,跟我們要為香港達致可持續社會發展的目標,可以說是背道而馳。
要點三:必須解決的問題。要解決人均居所樓面面積過小的問題,未來好像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這些大型發展計劃會起着關鍵的作用。政府在《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的最終報告中,所提到的人均居住面積是215到237平方呎。這個目標定得不錯,但我們必須有更多的土地,才能確保在規劃上能提供足夠的住宅土地,以符合提升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空間的期望。政府力所能及的範圍限於公營房屋,去年的《施政報告》已經提出要為新建的單位面積「封底」。由政府帶頭來試圖解決問題,當然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