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德企增對華投資 補回電動車落後

2023年08月19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相信不少人還記得德國「福士汽車」在1985年把自己不甚成功的桑塔納(Santana)中大型車款汽車,增設在中國生產並作技術轉移,當年不少外國大汽車生產商及汽車專業人士都竊笑福士汽車只能將不成功技術倒賣中國,也笑中國只懂引入這類技術含量低的汽車。
當時引入桑塔納,是因為中國普羅大眾還沒有消費能力由單車轉汽車,只是引入填補官方公務車的市場,減少買入口貴價車。不過,這項合作打開了中德兩國長期的合作,近40年合作使福士汽車在中國營運節節上升,曾多年奪取了外來車在中國國內市場最大份額,如今中國市場還佔福士汽車近四成銷量。
不過,這幾年電動車的冒起,使整個德國汽車業大震盪,出現進退維谷的情況。首先是中國這個原本是德國汽車工業的學徒,居然能夠開始在電動車方面全面發展到建立了自己成為生產及內銷汽車的最大市場,也在全球有巨大的發展。當然,有分析家認為,中國面對過往外國汽車工業在中國成功開拓燃油車市場至飽和,使中國改為輕裝上路,全力集中資源發展新能源汽車,自然成績斐然。
有德國汽車業的經濟分析師批評,德國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出現,雖然有研究及發展的基本資源投放,也在電池材料應用及發動機硬件方面有一定成績,但就是放不下燃油汽車這一塊,使其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資源投放,恐怕不足夠應付全球的強大對手如中國、美國及日本汽車業的競爭。不過,德國汽車工業了解到絕對不能放棄這個它們唯一還有一定主導能力的中國市場。
如今以德國福士汽車為首,決定投資和中國電動汽車業合作,推展共同的研究發展,希望可以拓展德國品牌電動車的市場競爭力。然而,德國政府對於德國大企業加強在中國投資,態度極為保留,因為政界其實一直鼓吹要減低對中國的依賴及投資風險。
不過,德國汽車工業界明白自己的市場規模及經濟體量,根本無法構建本土的生產銷售鏈,只有結合中國的發展研究及龐大規模產業鏈,才能節省時間及經濟成本,迎頭趕上,爭回中國及全球市場更大份額。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