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歐盟潰敗-陳文鴻 研究所所長

2024年01月05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同事從東歐探訪家人回來,告知當地與中歐的民生物價大漲,人民生活壓力巨大。這似乎與歐盟公布的通脹下降情況不相同,卻與歐盟經濟衰落的總體現象脗合。
歐洲經濟自2008年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之後復原緩慢,經濟情況大不如前。新冠疫情打擊之後,又到烏克蘭戰爭,被美國拖下水公開地支付了上千億美元的資助,而不公開的軍火器械、僱傭兵、特種部隊和其他資助,亦相等於上千億美元,對疲弱的歐洲經濟是雪上加霜。更不幸的是,美國乘機切斷歐盟與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低成本供應,大大加重歐洲經濟與生活成本的壓力,進一步阻礙歐洲經濟復甦。歐洲幸運,2022年冬天轉暖,2023年冬天亦不寒冷,歐洲依靠美國等高價油氣沒有構成更大的打擊。可是戰爭不斷,歐盟的戰爭貢獻還在增加,經濟境況便沒法扭轉。
然而,禍事重疊而來,以巴之戰開始,紅海航道受襲擊而瀕於中斷,歐洲與亞非航運大受阻礙。而以巴之戰未能速戰速決,以色列政府宣告戰爭要持續多月,且形勢變化,戰爭擴大的機會不小。以軍四處出擊,伊朗大有可能被迫參戰,而參戰的什葉派武裝說各個組織都自主作戰,意即伊朗未必可要求各武裝與之同步應對以色列的挑釁,也即是說伊朗可參戰,若伊朗不參戰,亦不會阻止其他武裝參戰。言下之意,以色列與美國便面對各武裝與伊朗不同的政治考慮的參戰。
伊朗與各武裝可以用不同方式參戰,以色列與美國不可能用政治方法迫使伊朗不參戰,並以伊朗迫使各武裝停戰。以巴之戰未必演變為伊朗參戰,但各武裝參戰無法阻止,以巴之戰便成為什葉派武裝與以色列、美國軍隊之戰。伊朗既可脫身,與此同時突出以巴之戰的不對稱性質,把國際輿論更推往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種族清洗。伊朗不直接參戰,卻仍是各武裝的最大後盾,對美以構成威脅。這是伊朗採用美國慣用的代理人戰:不對稱的性質如阿富汗,不會即時決勝,戰爭可以曠日持久,用經濟和政治壓倒以色列與美國。
這樣的形勢底下,作為牽連的第三者,受損最大,損人損己。因戰爭的風險和對航運的打擊,使歐盟經濟百上加斤,通脹與衰退同時惡化,烏克蘭戰爭到以巴之戰,便把歐洲的經濟政治社會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