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七公:调整教育资源 应对学生减少-谢伟铨 立法会议员

2024年04月19日 00:04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笔者原则上非常认同,因为教育是对未来和下一代的投资,故即使政府现时面对严重财赤,大部分社会人士都同意不应向教育开刀。但这不等于不应对沿用的资源分配和做法作出检讨及适当调整,以达致善用有限的公共资源,为学生福祉及整体香港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
例如有市民质疑,近年香港少子化日趋严重,适龄学童人数持续下跌,为何近几年政府用于中小学及幼稚园的开支还会大幅增长,至今仍未有显著回落。教育界的说法是,某间学校的学生减少,不代表其教学支出会减少。亦有不少人觉得,教育界似乎只关注教师职位数目及其薪酬福利不会减少。
最近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政府应要求现时每级仍可开足5班的中小学缩减为4班,以纾缓弱势学校的收生不足和杀校压力。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虽然小班教育原则上是好的,但若缩到一班只有十来个学生,每一个年级都缩剩只有一班,整间学校各级学生加起来都不够100人,不仅资源未能善用,对学生的全人发展也并不健康,影响其社交与群体生活。
再者,虽然学生人数结构性地减少,部分学校收生仍旧大排长龙,肯定是有其成功和优胜之处。这并不代表所有面对收生不足的学校都是差劲或不够努力,但家长与学生已作出选择,当局应对办得好、受欢迎的学校加以支持,而不是反过来压制它们,强迫其缩班减收,以拯救一些因种种理由而难以持续的学校。
教师专业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当局应协助被杀校的教师,与面对教师流失的学校做好配对。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确保学校“被杀”前仍提供良好的教学,以及为有需要转校的学生做好支援。
此外,虽然整体本地生和跨境学童减少,但本地非华语学生人数近年却不跌反升,估计是来自生育率普遍较高的南亚裔家庭,他们是香港未来劳动力以至整体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政府表示已投放不少资源,促进少数族裔学生学好中文,融入社会,以及消除主流华人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但不少人都觉得其成效只属一般,少数族裔从事低收入工作及面对贫穷问题的比率还是偏高。教育局、平机会、民青局等都要再想想办法,更有效地促进少数族裔人士向上流动,为香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学生人数减少,除了因为少子化,早前出现的移民潮及海外升学潮也是因素之一。随着疫情完结,香港社会转趋稳定,加上多个海外国家先后收紧外来人留学、打工及入籍条件,最近有愈来愈多港人选择回流。当中较多是在职男士,其子女因为已适应外国的课程和学制,或无法好好运用中文而较难回流,连带其母亲亦被迫继续留在外国照顾子女。教育局应提供适切的政策措施,鼓励有意回流的港人举家回港发展,如同协助其他来港专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