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嚴謹房策論述 避免偏頗謬誤-陸頌雄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4月21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房屋問題是香港的老大難問題。在基層市民苦苦輪候公屋,輪候期間被迫租住昂貴的私人房屋甚至蝸居劏房時,中產市民也面臨置業階梯過於陡峭、置業負擔增加的問題。大專院校、智庫及團體曾作民意調查,都得出相近結論,即公眾關注房屋短缺的問題,並認同房屋應成為政府的施政重點。
政府為減輕輪候公屋市民因輪候期延長,而造成額外租住私樓的經濟負擔,推出為期3年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為了使資源更合理運用,該津貼的申請者須符合一些要求,包括必須是兩人或以上住戶、入息和資產不超出申請公屋的上限、並未領取綜援、輪候公屋超過3年而仍未獲首次編配公屋等。可是,即使設置了門檻,但仍有議員聲稱這措施是在鼓勵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躺平等公屋,打擊他們自食其力,香港應改變需求導向的房屋策略,減少公屋供應云云。筆者對這種「躺平論」觀點不以為然。
這並非因為筆者立場一貫偏向基層,而是躺平論缺乏充分的數據及嚴謹的論證支持。從數據而言,要證明津貼計劃或公營房屋與青年躺平是否有關,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不能想當然地妄下結論。當然,若真的有相關數據佐證,也不妨分享給大家討論。除了數據分析,亦須認真思考論述邏輯上是否確立及是否符合事實。很明顯,政府推出有關措施,正是因為家庭輪候公屋時間暫時未能縮短至3年的目標;而政府亦因產業結構問題而難以短期內大幅提高基層居民收入,使他們能負擔私人房屋。另一方面,香港私人房屋市場一直存在金融屬性及內在矛盾性,即樓價升幅超出經濟及居民收入增長,且政府一旦打壓樓市,勢必導致已置業者利益受損。
可見躺平論既沒有數據支持,也不符合邏輯和現實。它或許源於抱守舊式精英主義思維,不理解香港社會的結構性矛盾及基層市民的困境,以為只要肯自食其力就能向上流動。但基層的躺平往往不是因為容易得到,而是因為發現無論多努力也無法得到。公營房屋是居住正義的體現,也是香港社會穩定的基石。筆者認為,讓市民特別是年輕人不需要為住屋而憂慮,更能讓他們將資金運用在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和發展上,故香港不應減少公屋和資助房屋供應。
或許有人會持有類似這位議員的觀點,尤其是在公共財政資源緊絀的情況下,資源必定會出現更明顯的排擠效果。例如部分中產市民承擔較高的邊際稅率,卻難享受到政策回報,難免會產生不滿情緒。若要解決這一矛盾,香港必須確立自身定位,在遵循經濟發展普遍規律的前提下,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獲得新經濟動能,才有可能獲得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以達致共同富裕,最終減少社會深層次矛盾。這非常考驗政府、議員和社會各界的智慧,需要大家解放思想,放下門戶之見及零和博弈的思維,齊心協力並心懷大局,才能攻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