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德揆訪華惹爭議 輕去風險重合作

2024年04月24日 00: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德國總理紹爾茨上周訪問中國3天,算是他任內一項極重要的外交活動,然而他完成訪華後回國,掀起了德國政經界的廣泛爭議和批評,一方面是意識形態反中的綠黨,以及代表中小企為主的自由民主黨之嘲諷,指紹爾茨此行是被12個大企業的行政總裁脅迫向中國叩頭討好處。不過,社會民主黨內部、極右及極左勢力則支持紹爾茨此行,認為可以穩定岌岌可危的德國經濟;而民間亦有強烈聲音支持他此行,認為是向全世界表達德國和中國建立了共識,要着力終止俄烏戰爭。
由於綠黨及自民黨站在親美立場,認為中國對歐盟輸出大量國家補貼的商品,例如電動車及綠能科技產品,因此聯合政府內部對中國的政經立場呈現分裂狀態。德國汽車大廠平治、寶馬、福士,以及西門子、拜耳等企業,堅持靠攏中國,但自2018年開始,德國中小企愈來愈遭到強大的中國競爭對手威脅,趨向更支持政府施行保護政策以及「斷鏈」另起爐灶。不過,德國政府已決議奉行去年建立、對中國「去風險」而不是「斷鏈」的政策,亦承認中國對德國比德國對中國更重要,政界評價今次紹爾茨訪華,其實是進一步軟化歐盟對中國的強硬路線,使中德經濟關係更和諧。
目前德國和歐盟最關切的,是極度依賴中國的稀土,歐盟若與中國鬧翻,可能會引致缺少稀土供應,將嚴重影響歐盟航天及高科技發展,故此歐盟和德國要加強稀土開發及冶煉。另外,歐盟亦要加大在高科技研發的投資,迎頭追趕中國和美國。
而最令德國憂慮的,是受制於中美博弈。德國在俄烏戰爭引發的高價能源打擊下,企業同時向中、美遷移,中國龐大的市場對德國大企業非常吸引,如同美國碩大的市場一向對德國中小企非常吸引。面對美國向德國施壓,要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及退出中國市場,德國大企業是極不情願的。相反,德國汽車工業、大型機械及化工業,更倡導所謂「健身室理論」:透過在中國投資及合作研發,這個發展及歷練可以加大自身生產規模和效益,在中國廣大的市場攫取利潤,以便成功立足全世界,成為強勁的市場領導力量。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