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税收减少年复年 经济转型到何时

2024年05月03日 00:04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又到报税季节。税务局公布,今年将发出244万份报税表,跟去年相若,惟2023至24年度税收,却较2022至23年度下跌182亿元,跌幅约5%,至3,420亿元。实际上,这已不是首次录得税收下跌,疫情至今可谓一年不如一年。高官日前以“正能量”口脗昭告市民,直指各行各业出现更替“是经济转型时必然发生”,不应“沉醉”于日常生活变化并加以“夸大”。问题是,当经济转型时的更替已成日常生活一部分,难道不是意味香港经济转差,已成难以逆转的常态吗?
税收大减,其中包括印花税税收,由700亿元大跌三成至491亿元;利得税则由1,742亿元跌至1,705亿元,薪俸税虽增至799亿元,但只是轻微上升4亿元而已。印花税和利得税大减,即是楼市以至股市皆成绩惨淡,就连做生意的企业盈利也在倒退。香港多次获选为全球最宜商城市,现在堪称优势不再。
可以看到,楼市在未全面撤辣前一池死水,业主割价求售也鲜有人问津,今年《财政预算案》宣布全面撤辣,交投量的确有所回升,但诚如地产业界指出,量升价跌已成大趋势。正因为楼市不济,连带港府卖地也频频流标,去年起码有6幅地皮流标,史上最多。税局高官扬言,受惠于楼市撤辣,预期2024至25年度税收会增至3,828亿元,其中印花税大增至710亿元,反超上年度数字,是否过于乐观,甚至是一厢情愿,不言自明。
必须指出,2022至23年度的整体税收为3,602亿元,本已较2021至22年度整体税收3,785亿元减少约5%,如今又再减少约5%,情况绝对不妙。何况财赤高企,已连续第二年突破一千亿元。一方面是税收年年下跌,另一方面是赤字年年增加,“此消彼长”会有甚么后果,想也想得到。高官煞有介事说现时正值经济转型,究竟转型转到甚么时候,转型转往甚么方向,“阵痛”还要痛多久,全港750万市民急欲得到答案。
之前税收减少,还可归咎于移民潮炽热,导致人口和财富出现转移。惟从今年派发的报税表数量已经企稳观之,移民潮显然已过了高峰,惟税收依然跌跌不休,便跟整体经济环境转差有关。香港现在面对的最大困境是,旧有产业已不足恃。过去港人靠炒楼炒股致富,旅游、零售、餐饮业更是聘请最多劳工的产业,但经过3年疫情打击,即使社会现已全面复常,这些旧有产业却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别说楼价比2021年高峰期大跌近三成,炒楼活动绝迹,就说来港上市的新股集资总额也是差强人意,去年只有462.94亿元,创近10年新低。外媒唱衰香港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岂是无因。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新数字显示,今年首季负资产宗数达到32,073宗,按季急升约27.5%,创20年新高,涉及贷款金额高达1,653亿元。此外,今年首季有超过2万间公司撤销注册,按年大升超过七成;上月个人破产呈请达到783宗,按月急升近21%,是自去年11月以来新高。强制公司清盘呈请上月更有69宗,按月劲升三成,属两年以来的新高;至于雇主拖欠强积金供款比率亦按年大增。尤有甚者,香港去年港口吞吐量,按年大减14.1%,至1,434万个标准箱,跌出全球十大货柜港,排名降至第11位。一叶落知天下秋,香港经济不景,殆无疑问。
港府最爱以旅游业复苏带动消费说事,事实又如何呢?今个五一长假期,预计迎来80万名内地旅客访港,旅游业界不讳言是一场及时雨,但内地旅客消费模式大改也是不争的实情。通关后一半旅客不过夜,即日来回的趋势愈演愈烈,不少旅客“打个卡”就走,旺丁不旺财。港府至今没有太多板斧吸客,到最后又是指望“阿爷打救”,开放更多个人游城市及增加内地旅客购物免税额,非常被动。何况香港物价高企、服务水平却每况愈下,连本地客也赶走,纷纷北上消费。对内地旅客来说,香港是否还是过去令人向往的购物天堂、美食城市,实属疑问。
税收减少,经济转型,开源无计,节流无方。单是用于假难民的开支,2024至25年度总计逾11亿元,犹如无底黑洞。前特首办开支同样节节上升,办公室不豪不租,浪费公帑。而港府滥开编内外职位陋习不改,所谓公务员零增长只是数字游戏。一阔三大,收入无以为继,怎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面对内忧外患日甚一日,高官不是诿过外部势力抹黑,就是批评市民夸大问题过于悲观。要是港府无法切实拿出振兴经济的方案,试问市民和商界又如何乐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