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鑑春秋:老師也成「支語警察」-謝寒冰 台灣資深評論員

2024年05月08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小學生在家庭聯絡簿中寫上:「我的鞋子裏就像細菌的泳池,所以不換估計是不行的了。」沒想到老師在批改時竟將「估計」兩字標註,寫上:「別用中國用語比較好」,引起網絡熱議。
先不說這中間的意識形態問題,台灣教育部自己的網絡辭典中就說,「估計」有1.估量價值或數量,2.推測兩種意思。這位小學生顯然是用以代表「推測」的意思,請問這到底有甚麼不對?而筆者生在台灣長在台灣,從小就聽大人說「估計」,自己生活中也會使用,到底是因為老師太過年輕,以為現在看到網絡上很多大陸人使用,就誤認是對岸用語,還是他自己內心扭曲,認為只要大陸常用,台灣人就不該使用?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語言文化當然會相互影響,中華文化本身就是數千年來無數種族融合互動後的結果,而台灣遠的不說,40年前有人憂心日本文化侵略,20年前有人擔心韓風會影響年輕人,到了最近10年,又有人在疾呼不要被大陸同化。但在愈來愈快速的網絡世代,這些呼籲都是沒有意義的,要擔心的不是別人的文化是否會入侵取代,而是該思考自己的社會文化出了甚麼問題,為甚麼沒辦法去影響其他國家地區?為甚麼不能博得年輕人的青睞?
台灣曾是華人影視文化重鎮,20至30年前流行音樂更是引領風騷,但為甚麼現在這些都成了過往陳迹?是別人進步太快?還是台灣人故步自封?不找出問題的根源,台灣將愈來愈沒有競爭力。
近年台灣網絡流行「支語警察」這個名詞,泛指那些對大陸用語極度敏感,到處指摘他人不該用大陸用語的人士。這些意識形態腦充血的人本來不值一提,但這種人愈多,其實愈加凸顯台灣的缺乏自信與焦慮,這才是台灣的真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