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財案如期過關 赤字無計修補

2024年05月09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在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下,財政預算案的《2024年撥款條例草案》無驚無險獲立法會三讀通過,可謂毫無懸念。這份預算案乏善可陳,派糖縮水,亦未見開源新招,益發令人擔心,在財赤連續兩年突破一千億元之際,港府何時才能收支平衡?香港是否要永續發債?高官拍胸脯保證,當局會用3年左右的時間恢復財政平衡,但願真的如此。
高官強調,本港今年通脹率和失業率較低,又有國家支持,因此「不需要被悲觀情緒過分影響我哋」,又指「撤辣」後樓市平穩,起到穩定作用;搶企業亦有成效,截至今年3月底,已引進約50間重點企業夥伴,投資超過400億元,創造新增職位超過13,000個;搶人才同樣有成績,截至4月底,29萬個申請中已批出18萬個,約有12萬人才來港。總之,形勢一片大好。
當然,沒有人會懷疑港府為振興經濟作出的努力,問題是,所做是否足夠,是否有針對性。君不見,樓市「撤辣」效應正在急速降溫,近期二手交投轉趨淡靜,新盤亦未能「一Q清袋」,甚至有大行估計,全年樓價再跌一成,十分悲觀;而相對整個就業和營商市場,搶企業、搶人才的作用始終有限,遠遠不如傳統的零售、餐飲、旅遊產業聘用的人數和收益。
3月零售業總銷貨值312億元,按年下跌7%,市場原本預期上升0.9%,結果事與願違,同時終止連續15個月的升勢。首季合計,零售業總銷貨值下跌1.3%,表現為兩年來最差。此外,首季的食肆總收益以數量計的臨時估計,亦較上年同季下跌0.7%。更不必說,內地旅客爆買不再,旺丁不旺財。港府一味指望內地旅客打救經濟,認為經濟轉型必有行業更替,着市民不應誇大這些變化。惟事實卻是傳統產業不足恃,新產業又在雲深不知處,市民只感到迷惘,不知何去何從。
港府否認未來要依賴發債度日,強調發債所得絕不會用作經常開支,而是用作投資項目、基建工程、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等,又指香港的借貸比率,相對全球發達經濟體,處於較低和安全的水平。但不論說得如何動聽,港府開源無計也是實情。高官亦不諱言,要在數年內達致收支平衡,重點是節流,政府正落實一套財政整合政策,包括在本年度至2026/27年度,每年削減1%經常開支,在中期預測的5年中,大約可削減468億元。相對於千億元財赤,5年削減400多億元,堪稱九牛一毛,何況港府還要磨刀霍霍向市民,各項政府服務的收費都想增加,基層百上加斤。遑論港府還要大慷納稅人之慨,繼續供養假難民,今個年度預計又要花費10餘億元,猶如財政黑洞。
誠然,香港有背靠祖國和聯通世界的優勢,但這些優勢已大不如前。原因不是中央減少惠港措施,而是內地以至其他周邊城市不斷進步,香港「慢進也是退」。僅深圳,每逢周末和長假期,例必吸去大量港人北上消費。港府開源無計,節流又不見得大刀闊斧,3年後是否就能走出財赤困局,委實令人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