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自損一千-陳競立 評論員

2024年05月21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美國對中國發動新一輪貿易戰後,外界都在觀望歐盟會不會跟隨。畢竟歐盟既是美國的盟友或者說附庸,歐盟委員會主席萊恩更被視為美國代理人,一向對華盛頓唯命是從,維護美國利益多於維護歐盟利益。較早前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最近又對部分中國鋼鐵製品和木地板展開反傾銷調查,分明就是為了配合美國,所以,如果歐盟同樣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一點也不奇怪。只是如此一來,歐盟必將遭受反噬,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貿易戰沒有贏家,德國和法國等歐盟大國首當其衝,不得不為本身利益着想。德國商界對美國加徵關稅的效果表示高度懷疑,指如果歐洲跟隨,中國採取的反制措施可能對歐洲市場造成負面影響;最受影響的將是德國汽車產業,因為歐盟沒有一輛汽車不包含來自中國的零部件。
這不是誇張,而是事實,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幾乎所有車廠都離不開中國零部件。更何況,中國還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每年銷量超過3,000萬輛,比美國加上歐盟的總和還要多,一旦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刀,難道中國不會反制?德國汽車還想不想進入中國市場?
不要忘記,歐盟已被俄烏戰爭搞得焦頭爛額,尤其德國不僅失去俄羅斯廉價能源,而且失去俄羅斯市場,成為經濟表現最差的主要經濟體。若是再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只能雪上加霜,既救不了本國企業,還有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德國總理紹爾茨早前率領龐大代表團訪問中國,就是為了尋找商機,可見其頭腦還是清醒的,不想跟隨美國打貿易戰。怕只怕歐盟裏面充斥萊恩之類的鷹派政客,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根本不顧後果。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沒有跟隨紹爾茨訪華,就是因為這位綠黨出身的政客也是美國代理人。
很明顯,美國對華政策已完全失去理性,陷入歇斯底里,歐盟跟還是不跟,既是對政客們的考驗,也是對所謂戰略自主的檢驗。對中國而言,最重要是做好自己的事,對美國及歐盟都不宜抱有任何幻想。近年中國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就是為了應對國際環境和外貿形勢的變化。一方面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一方面積極開拓非西方市場,雙管齊下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