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認知思覺失調 增撥資源跟進-陳沛良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6月03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日的水泉澳斬人案,涉案者有思覺失調紀錄,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外界亦不時把「精神病」與「暴力傾向」掛鈎。事實上,有暴力行為的精神病患者佔病患者總人數少於5%,只要有適切治療,就可大大減低風險。社會之所以對精神病患者抱有不必要恐懼,主要源於整體認知不足,除了加強教育,歸根究柢,政府仍要增撥資源令患者及早發現,並得到適切治療,減低出現暴力行為的風險。
我一直非常關注港人的精神健康議題,除了在議會內提出相關議員議案,亦與精神科醫生及相關團體會面,了解他們的情況及諮詢他們的意見。近日我與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的代表會面,協會最新調查發現,僅11.3%市民表示自己了解嚴重精神病(例如思覺失調)的主要症狀,不足9%市民指若自己或親友不幸患上嚴重精神病,他們了解求助及處理方法。調查可見社會對嚴重精神病的認知度很低,這不但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產生誤解,自己或身邊人患病亦可能延誤診治。
根據醫管局定義,嚴重精神病患者是指患有精神分裂症頻譜的患者,思覺失調為其主要症狀之一,患者數目近年維持在51,100人左右。政府在鑽石山斬人案後,將個案經理與嚴重精神病患者處理個案的比例從1:47降至1:38,目前所處理的個案只佔嚴重精神病患者數目約三分之一,但醫療系統人力資源不足,輪候新症不斷增加,患者未能適時接受治療,增加社區風險。增加精神科醫護人手需時甚長,而抗精神病藥物分口服和針劑,患者初期多使用口服藥,但若出現不按處方服藥的情況,便要轉用針劑。新一代的長效針劑,除了副作用較少、更有效保護患者的認知能力,相比於需每日服用的口服藥,第二代長效針劑只需要每一個月甚至每3個月注射一次,可避免患者因斷藥或不按時服藥導致病情反覆的風險。
但是,第二代長效針劑並未被普遍使用,根據政府回應我近日於立法會提出的書面質詢,全港51,100名患者中,目前僅有約5,000名思覺失調患者獲處方第二代長效針劑。醫管局在2024/25財政年度預留約1.27億元額外撥款,以加強精神健康服務,當中只有6,200萬元是加強精神科長效針劑治療的有關措施,僅夠處方予約1,300名病人。我認為當局有必要增加資源,同時檢視現行用藥指引,根據實際情況訂定處方新藥物指標,令患者得到更適切的治療。
面對社會對嚴重精神疾病的認知不足,當局應進行更全面的公眾教育宣傳計劃,例如在基層醫療、社區層面推廣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向照顧精神病患者的親朋提供支援,向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精神疾病知識的公眾人士提供專業知識與訓練。只有當全社會對精神病患者拒絕污名化及邊緣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減少治療成本,提高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