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七公:新药贵病人苦 争取好药平用-陆颂雄 立法会议员

2024年06月09日 00:04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有些疾病,你再花大钱也治疗不了,但随着医疗科技进步,一些先进药物和治疗手段的确可以大大延长人的寿命和改善健康,惟一般来说新药物都相当昂贵。对一般市民而言,每个月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倾家荡产也撑不了多久。在有能力追求平等之下,社会应尽最大努力让每个人都可得到适切治疗。上述理想要落实,关键还是要透过政策和技术创新,尽可能降低医疗成本。
最近除了流行北上消费,也流行北上求医,原因是本地药费太贵。有传媒报道,一名30岁脊髓肌肉萎缩症患者,因超龄无法获得政府的药物资助,又难以支付每月20万元药费,去年起到港大深圳医院求医,同款进口药当地只需约一万元人民币,为此她每月北上覆诊,一次要花8小时,非常折腾。亦有病人以肺癌药价为例,指香港药费为每月36,000元,而内地只需5,000元。类似情况并非个别例子。
笔者和同事一直与病人团体推动改善政策,在“国药港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去年推出“1+”机制,由以往需要至少两个地区的认证药物,改为一个地区认证(包括国家认证)加上适当的临床数据,就可获批香港使用,现时已有两款癌症新药获批在本港注册,相信不久后会有更多药物可供病人使用,从而促进市场竞争。不过在采集临床数据方面,“1+”机制需要本地数据,惟通过“指定病人制度”收集本地数据的做法不太受欢迎,令药物引入的进度比较缓慢,当局宜再研究如何扩大收集数据的层面。
说到市场竞争,讯息透明和有经济规模的采购是其中关键,否则病人有如肉随砧板上。现时医院、诊所及药房因不同的采购渠道,批发价差异很大;反之在内地,各种药物要查询价格并不困难,医院药单上各药品价格一目了然,减少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争拗。但这个建议却受到药厂强烈反对。要破除药厂的利益固化藩篱,政府还要再加把劲,将采购价公开,作为市场参考。
内地的药费低,更重要的是依靠超大市场集体采购的议价能力,不少意见也希望香港能够“搭单”联合采购。诚然,由于香港作为一个独立关税区,而且香港与内地注册制度、药厂定价机制等各有不同,短期内实现并不容易。笔者认为可推动更大的合作机制,包括让市民自行到内地指定地点采购处方药物;或透过部门合作,向内地策略性采购进口的天价药物。
香港医疗服务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学医学院、世界级医疗技术和国际认可的检验测试,政府亦锐意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但市民挨贵药的情况极不理想,如何将本地的医学科研优势,提高政府、市民对药厂的议价能力,再转化成病人获得良好而可负担的医疗,这才是我们高质量医疗发展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