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香港景點處處 有待政府推動-謝偉銓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6月14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日社會熱論「香港無處不旅遊」,筆者跟不少市民一樣,都是在香港因疫情被迫封關期間,才發現香港原來也有許多好去處。筆者的議員辦事處當時先後組織了7場本地考察活動,讓建測規園界人士報名參加,幾乎每場都超額爆滿,參加者的評價亦很高,因為各個景點都極具特色。
其中幾個景點,都是已獲評級及活化的歷史文化建築,包括當時剛完成修復工程的薄鳧林牧場、做過傳染病醫院及新冠隔離設施的饒宗頤文化館、改建為芝加哥大學香港分校的摩星嶺白屋,以及差點被政府拆卸填平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全部均有一定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有些是傳統的中式建築,有些富有殖民地色彩,有更多則是中西合璧,並加入了一些香港本土的元素,是旅客「打卡」和認識香港獨特歷史文化的好去處。
香港現時有134項法定古蹟,接近200項一級歷史建築,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加起來更超過一千項,是相當豐富和珍貴的旅遊資源,但當中不少都長期被忽略,很少人認識及到訪。除了因為部分古蹟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政府過往的「保而不育」政策亦是原因之一。有些歷史建築物,相關部門用鐵絲網將其圍住,再加個簡陋的指示牌,便當作已成功保育,未有加以活化、善用及宣傳推廣,周邊亦缺乏其他旅遊配套,未能發揮經濟效益與協同效應。
現已去到第七期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希望借助非牟利機構的力量以善用有關歷史建築物,當中有一些成功的個案,但亦有不少無人問津或營運失敗的例子。筆者過去多次向政府表達,是否可為相關建築法規和審批程序拆牆鬆綁,善用更多私人及商業機構的力量,將歷史、文化與旅遊三者更好地結合,加強伙伴計劃的彈性和經濟效益,協助香港吸引更多旅客,加深海外、內地,以至本地人對香港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認識。
除了歷史及文化建築,疫情期間筆者與業界亦到過多個鄉郊景點旅遊考察,包括有頗長一段時間被列為邊境禁區,到近年才有限度開放的沙頭角地區。該處有美麗的自然環境,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又可坐船出海作環島遊,最可惜是至今仍未開放中英街給遊人參觀,亦未能與深圳大鵬灣的眾多旅遊景點做到互聯互通。此外,香港許多島嶼及鄉郊景點的基礎設施和旅遊配套均不足,包括水、電、排污、道路、廁所、WiFi、露營及住宿設施等,影響了其接待能力與旅客的體驗。
立法會早前討論「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倡議和前南丫島石礦場的發展,議員也是關注同一堆問題。相關的基礎設施與旅遊配套,必須要由政府主動做、積極推,再適當善用私人市場的力量,才能見得到成果。否則再討論多10年,再諮詢多10次,最後可能都是「煲冇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