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石油美元一旦崩 國際貨幣成亂局

2024年06月18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石油美元的衰落,標誌着美國霸權與美元霸權的式微,但是從歷史來看,卻同時是全球政經金融進入戰國爭雄時代。
歷史上從來沒有像美元那樣的全球貨幣。1990年代至今是蘇聯與盧布瓦解,國際上美元獨尊,歐美過往即使強如日不落國的英國,也沒有這樣的國際貨幣功能的強勢。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是英國國力最鼎盛之時,英鎊仍面對法郎、馬克、美元等的競爭,被迫在金本位上反覆,也被迫推帝國優惠關稅制,以保英鎊與英國的貿易經濟利益。
一次大戰至二次大戰,是大英帝國面對各國的競爭。一方面是貿易,另一方面是貨幣金融,各國都倚仗海外殖民地作為競爭的市場條件,也因而實行封閉性的貿易關稅政策。德國少有殖民地,便把德語國整合,以此形成較大的德國聯邦。美國也是以高關稅保衞其本土,並捍衞南北美洲的勢力範圍。這段時期,各強國分割世界,發展出不同的貿易集團和貨幣區,如英鎊、法郎、馬克、美元、盧布等。還有在一次大戰後,獨立的眾多小國之貿易金融貨幣聯盟。全球經濟從歐洲開始四分五裂,自由貿易轉變為貿易戰、貨幣戰,以至熱戰。
以英鎊衰落至美元替代成為更強的國際霸權貨幣,主因是英國(法國)與德國兩場大戰的相互消耗。英國依賴美國的貿易與資金借貸,美國發戰爭財。但30年代大衰退亦有美國借助美元強勢,對內美元供應寬鬆,對外收緊,並迫使英國等收縮信貸,在與美元競爭中,英國企圖重建金本位失敗,經濟衰落。美國借對德國的二次大戰紓解國內衰退,英國則加重戰爭消耗,依賴向美借貸。結果大戰結束,歐洲黃金盡歸美國,歐洲要開放市場讓美國企業進入,經濟金融敗於美國之手。
歐洲的基礎還可用歐元與美國再鬥,但再鬥便又敗於烏克蘭戰爭。但美國戰爭消耗嚴重,使負債的經濟更趨不穩。去工業化、金融化的結果是貿易龐大逆差。石油美元的瓦解,美元的信用價值更低,國際經濟與貨幣便從美元獨尊走上群雄惡鬥。同時,也隨着貿易勢力圈形成,美元被架空,主要依靠金融。歐元、人民幣,乃至印俄的盧比和盧布,以及區域貨幣聯盟紛起,局部替代美元。二次大戰前的情況重演。金本位、數碼貨幣的新舊措施未必可應付,還是要經戰爭才可解決。
研究院院長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