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禁制歐豬 敵友分明-黃傑士 政情觀察員

2024年06月20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昨日提到,中國選擇針對歐洲豬肉及豬副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以反制歐盟對中國製電動車加徵關稅,主要是為免傷及對華相對友好的歐盟成員國,以及減輕對內地消費市場和經銷商的影響。例如曾公開表明反對打擊中國電動車的德國,中國早於2020年已因應德國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而停止進口當地的豬肉及相關製品,至今仍未完全解除,因此今次措施對德國影響極微。
中國本身也養很多豬,但14億人口的食肉量增長更快,有說全球有一半的豬肉都是中國人吃的。早年因農村城市化及其他內外因素,導致內地豬肉供不應求,價格急升,需要加大從外國進口。中國領導人近年強調糧食安全,推出政策措施支持本地農畜牧業,加上引入現代化科技,內地豬肉生產量近年已顯著上升。雖然仍未能做到自給自足,但對進口豬肉的需求已大減,讓中國更有底氣禁制歐豬。
中國進口豬肉量下降,但對於豬耳、豬鼻、豬腳、豬內臟及相關副產品(如香腸)的需求則不減,大部分歐洲人對這些「豬雜」都興趣缺缺,將其出口到中國可帶來很大邊際利潤,因此也是今次反制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尤其是西班牙、法國、丹麥和荷蘭。這幾個國家據報都有份支持制裁中國電動車,令反制行動來得更具針對性。
另一邊廂,由於其他地區對豬雜的需求也不大,中國不難找到可能比歐豬更便宜的代替品,例如巴西及澳洲。一向與華友好的巴西,恰好正在投訴中國對該國出口多入口少。澳洲亦剛接待中國領導人到訪,除了龍蝦、紅酒、大麥和乳製品,預計很快便會有更多澳洲肉類輸往中國。而香港的食家亦很快可「受惠」於中歐貿易戰,享用到因滯銷而跌價的歐洲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