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理順大學學費 發展教育產業-謝偉銓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6月21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雖然本港適齡學生人數持續減少,庫房近年亦面對財赤,但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仍有增無減,尤其是用於大學教育的開支。2024/25年度教育經常開支預算達1,157億元,佔政府總經常開支接近15%。當中約240億元是向各間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的經常資助金,納稅人每年向每名資助大學本科生平均補貼20多萬元,反映特區對年輕人教育和大學發展的重視。教育局計劃在下一個資助大學3年期規劃、即2025-28學年,分階段調整本地大學生學費,有部分人憂慮政府有意削減對大學教育的資源投入,但筆者理解這並非其原意。
政府早於90年代定下資助本地大學生的政策和比率,學費水平佔營運成本(已不計大學校舍等資本開支)應維持在18%,其餘82%由政府通過教資會提供資助,補貼比率對比全球大部分地區均不算低。
根據有關政策,政府理應按通脹率及教學成本上升,而定期調整大學學費。但香港在回歸後先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疫情和新冠疫情,在好景時又因為社會及大學的民粹主義和政治化環境,導致政府在過去27年來一直未有調整學費。現時大學學費(本科生每年42,100元)的收回成本比率只有12.5%,不但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也某程度局限了大學教育的未來發展。筆者一向支持以「能者多付」原則審視各項稅收和政府收費。對於大學學費調整,首要是確保不會有合資格的本地學生,純粹因經濟理由而無法接受大學教育。這方面現已有相當完善的學生資助及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政府過去亦曾因應疫情及經濟因素,而多次延長學生貸款的還款期兼免收利息,有部分人質疑是過分寬鬆。因應學費調整,當局應檢視有關資助及貸款金額需否增加,同時加強打擊濫用和無理拖欠還款。
另外,由於大學學費已27年未調整,加上現時經濟欠佳,若一下子加到18%的成本比率,可能令部分不合資格申請學生資助的家庭大失預算。政府建議未來3年每年加幅只有5.5%,屬相當溫和的水平。
社會不時有聲音,質疑資助大學增收非本地學生,會分薄了本地生的資源和升學機會。實情是非本地生學額與本地生完全是分開計算,前者的學費水平一直以收回全數教學成本為原則,過去廿多年來亦持續有作調整,政府應加強解說,減少誤解。
本港大專院校的教學、研究、師資及設施水平均世界馳名,最新有5間大學躋身全球首100位,再加上背靠中國、面向國際的獨特優勢,對許多海外和內地學生都具有吸引力。政府應更加積極、主動地統籌各間本地大學,加強向全球推廣招生,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一方面為特區招攬更多人才,一方面藉教育來說好香港故事,長遠更希望可像英美般推動大學教育產業化,做到以外地生學費補貼本地生,逐步降低納稅人的補貼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