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談活化屯門河 要取經大沙河-陸頌雄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6月23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談到香港的河流,相信大家腦海浮出的會是三面水泥的河道,最多加上一些天然石點綴。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當局對香港很多河流進行大規模的渠道化工程,部分河流或其支流更往往被改建成地下排水管道。但河道治理的理念近十多年來有很大的改變,認為河道除了安全性功能外,河道的休閒、生態、文化以至產業功能都應被重視。
2007年特區政府提出,並在2010年斥資為屯門河進行地區美化工程,改善屯門河水質;多區亦有開展河道活化工作。然而,多年來香港河流活化有概念,但成果仍有限。最近渠務署再度開展屯門河中段活化的諮詢工作,筆者和同事早前也參與相關的諮詢工作坊;而上星期筆者聯同多位屯門區議會的同事,特別到深圳南山區的大沙河考察取經。
河道「混凝土化」是工業化發展中常見的情況,不少河道因為都市及工業發展,由天然河道變成人工混凝土明渠,更有些被污染,甚至改為暗渠,令不少工業化前的重要河道消失在地圖上。千禧年後,東亞不少地區都在開展河道活化及河道復育計劃,例如南韓首爾清溪川、台灣省高雄市愛河;而深圳市多年來也有多條河流被復育,近年完工的有大沙河中下游活化工程。
大沙河曾因發展而成為臭黑水溝,但經過深圳各部門的努力,今天河道兩岸已變成綠草如茵,河道生態豐富,可以親水,更可支持周邊發展。筆者參觀前兩天下大雨,河水隱約見到略帶沙泥,但基本上還是清潔,河道上有一些蘆葦叢,白鷺在飛翔,也有石步道連接兩岸,並且有咖啡廳提供簡單的餐飲服務。
不少屯門區內市民及社區人士反映,屯門河的治理改善已進行十多年,雖然略有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其實河道活化除了挖污泥、徹查污水渠錯接問題、在兩岸增設康樂設施,更需要有更宏觀的角度和理念。這次大沙河參觀中,講解人員指在活化計劃中,他們有意識地要將大沙河打造成安全廊道、休閒廊道、生態廊道、產業廊道和文化廊道五大元素。筆者認為當局也應參考大沙河的活化和治理經驗,特區政府有需要從更宏觀的角度和理念來規劃活化屯門河,令河道與社區和屯門發展結合。
不少朋友會奇怪為何筆者會關心河道治理,其實早在廿多年前,工聯會的前輩就已關注啟德河的活化,經過近廿年來與政府部門、關注團體和社區人士共同努力,今天啟德河已不再是污水渠。而我們在2015年也就大圍明渠的活化提出建議;過去筆者也曾跟進元朗明渠活化、天水圍明渠治理工作。我們希望通過河道活化和治理,令河流生態多樣化,並能令河道與社區居民生活、歷史文化、經濟發展融合,令河道成為大家生活上的連繫而非分隔。筆者也希望屯門河可以成為像大沙河般綠草如茵、生態豐富的河流,成為屯門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