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推廣古代運動 強化文化認同-葛珮帆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6月25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華體育文化源遠流長,不少運動項目如「蹴鞠」、「15柱球」與現代運動項目十分類似。不少香港市民近日參加「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7周年『中國文化共融運動日2024』」,一同體驗了這些古代運動。不少人表示,第一次了解如此多古代運動,感到新奇之餘,更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動將「蹴鞠」、「捶丸」、「投壺」等古代運動帶入香港社區,讓市民從趣味中深入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體育文化,同時推動不同國籍青少年以不同文化背景在運動間溝通交流,增加社區和諧。
「蹴鞠」類似今日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已出現,而從漢代、宋代及清代均有流行,可說是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捶丸」正式出現在北宋晚期,在遼、金、元、明時期,成為一項風靡的戶外運動。無論從球棒製作、球體大小、場地設定及競技規則,都和當今的高爾夫球賽有類似之處;「投壺」是把箭投入壺中的一項傳統活動,是六藝之一射藝的延伸,講求如立德正己、君子之爭、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等禮儀和價值。
中國古代雖無「體育」一詞,亦無「運動」的概念,但實際上卻有與現代「體育」和「運動」概念相符的活動。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當中「射」是指射箭,「御」指馬術,而射箭和馬術均是現今奧運比賽項目。此外,一些傳統的競技遊戲、士子的修養工夫、民間各種肢體運動表演也與「體育」和「運動」概念相通。而事實上,中華體育文化是中華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的一環,其作為古人須臾不可離身的生活方式,更體現傳統中華文化中,講究追求身體和精神能在過程中得到頤養和調和的精神,是中華文明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古語說:「勤有功,戲無益。」但古代休閒文娛生活多姿多采,下棋、彈琴、風箏、觀賞花鳥蟲魚、玩賞古玩珍寶……無論靜態或動態,都表現出中國地大物博、多元民族共融下,形成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同時,「戲」亦未必無益,皆因亦能陶冶性情,藉着不同休閒娛樂活動,培養出有器量、謙虛、尊重別人等不同美德。特區政府一直大力推動本地體育發展,不妨考慮加強向市民尤其青年推廣古代運動及中國運動文化,鼓勵社區舉辦更多體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活動,同時將這些活動推進校園,讓更多本地青年了解,甚至親身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藉此增強國家文化及身份認同。
古代中國運動之風源遠流長,不但蘊含調養身心的傳統精神,其多樣化和發展歷程亦為今天的體育活動提供了經驗和借鑑。更重要的是,國家文化認同是促進國家團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期望政府可採納建議,加強在社會上推廣包括中國古代運動等國家文化,助社會建立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和自信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