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城市更新局」傳遞了甚麼信號-白非 政情觀察員

2024年06月27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期,全國多地的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改名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譬如,湖北全省所有城市均實行了此統一動作。這是自1949年以來,「建設」二字首次開始從政府機構序列中消失。
名字的更改,反映的是職能的轉換,亦往往折射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這正如前些年「計劃生育」從政府部門中退出。從上世紀80年代起,為了推行「一孩」政策,組建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採取嚴厲的控制措施,甚至以暴力手段強制墮胎,「計劃生育小分隊」令老百姓聞之色變。進入新世紀,先是更名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從控制數量轉向質量與數量並重;而後,為了應對老齡化,人口政策連續鬆綁,該機構2013年與衞生部合併為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8年再改革為衞生健康委員會。從中央到省、市、縣、鄉,延續了30多年的計劃生育,最終從各級政府門牌上消失。然而,時移世易,放開人口政策,甚至鼓勵(包括變相施壓)生育,卻始終難以遏制出生率急速下滑的勢頭。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年輕人已失去生育的欲望。
建設,又何嘗不是如此。從計劃經濟時代開始,建設工作就是政府統管經濟的重要手段。計委、經委、建委,即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等「三委」,是高度集中經濟管理體系的「三駕馬車」,都各有一位副總理領銜。改革開放後,城市化建設機器轟鳴,建設部門分量愈加吃重。從世紀之交開始,內地推進住房商品化,開啟了房地產經濟支柱時代,建設部門更是炙手可熱,職責涵蓋城市規劃、建設審批、房地產管理、建築工程監管等。
不過,幾年來對房地產的輪番持續打壓,嚴苛限購,收緊信貸,令整個樓市一蹶不振。調控過程中的粗暴「一刀切」,造成整個行業的傷筋動骨,危及金融穩定,並嚴重拖累整個經濟。幾十年來轟轟烈烈的建設熱潮,終於停下腳步,偃旗息鼓。為了提振經濟,今年以來,各地陸續取消限購,轉而千方百計推銷房子,這正如人口政策從計劃生育轉向鼓勵生育。而結果也是一樣,無意生孩子的老百姓,同樣已無心無力去購買房子。
對比來說,「建設」是追求增量,「更新」是處置存量。這是城鄉建設局更名為城市更新局的基本邏輯。失去了房地產的拉攏,沒有了「土地財政」的支持,各級政府財政吃緊,大建設的時代已無法推進。空置擠壓、停工爛尾的樓盤,業已成為沉重負擔。老百姓特別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更是荷包裏空空如也,畢業即失業,面對重壓無力掙扎,而選擇躺平、佛系,不生孩子,不買房子。
說到底,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首要任務仍是做大蛋糕。消費不是刺激出來的,沒有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不管是建設還是更新,都將是無源之水。到頭來治標不治本,換湯不換藥,更名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