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留港長者易抑鬱 孤立無助怎化解
2024年07月13日 00: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時代在變,以前說「養兒防老」,說「父母在,不遠遊」,主因是古時交通沒有今日的發達,又沒有當今資訊科技的便利,去得遠,父母若然有急事或突然發生些難料的事情,沒有飛機也沒有手機,再回來時,分分鐘抱憾一生。然而,隨着近年港人移民不斷,不少長者成為「留港獨居長者」,日常起居飲食全靠自己,身體若然「硬淨」,少些病痛,那還不至於太淒涼,若然有甚麼頭暈身㷫,旁邊沒有個家人照顧,噓寒問暖,夕陽晚景,難免倍感無依孤寂,此亦人之常情。
有機構昨日發布一項調查報告,指移民潮近年雖有所減退,但調查發現逾四成留港長者(43.2%)已沒有子女在港,並有逾六成人(63%)的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繼去年4月發布的調查後,該機構於去年8月至今年5月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2024」,由社工以面談形式訪問135名55歲或以上的留港長者。結果發現幸福感較好的留港長者人數,由去年調查的約21.9%上升超過一倍至56.3%。
調查亦發現,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的留港長者由去年近八成下降至約六成,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則由去年的近七成減至近五成,兩者數字下跌後仍屬偏高。此外,約兩成半人表示生活重心在子女移民後有所轉變,涉及「情緒」、「生活模式」及「角色轉變」。當中有長者表示「擔心沒有依靠,連談心的朋友都移民」,亦有人指「沒有人陪飲茶,沒有人陪做義工」及「不捨得孫子們」。要言之,每個長者有自己的苦衷。
隨着本港人口老化,「以老護老」情況愈趨惡劣,過去不時發生這類因壓力爆煲的悲劇;如今又出現移民潮的長者問題。調查揭示「與移民子女聯絡頻率」對留港長者有關鍵影響,其中每星期最少與移民子女聯絡一次的長者普遍有較佳的幸福感。然而,他們主要依賴視像通訊與子女聯絡,但近半數人未能完全自行使用智能電話或沒有智能電話,令聯繫遠方子女更為困難。這方面,社署和各區的關愛隊應多加留意,宜直接轉介個案,才能更貼心有效支援長者。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根據調查,留港長者最需要的首5項服務為「參加中心活動」、「義工慰問及探訪」、「培養興趣」、「智能科技運用」及「家居維修」。服務處於去年8月開展「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提供各類活動及上門服務,至今服務近1,400人次。
調查顯示計劃有顯著成效,逾半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在參與計劃後轉為「抑鬱傾向並不明顯」;更有近七成幸福感較差的留港長者在參與計劃後轉為幸福感較好。有關機構的創作主任稱,除了協助留港長者的照顧需求,親友及社區人士也可多覺察其長者情況,如發現他們不再參與以往喜好活動、出現失眠、哭泣等問題,應該盡早陪同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事實上,香港安老政策仍落後,隨着人口老化及留港獨居長者大增,安老配套要足夠,政府除了加把勁,更應有新思維,為提升安老服務找尋新的破解之路,不要老是口惠而實不至,否則基層市民「壽則多辱」的噩夢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