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環保餐具不環保 重用代替更可取
2024年08月13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限塑令」在世界各地逐漸普及,香港在4月22日乘世界地球日之際,實施「管制即棄膠餐具和其他塑膠產品」政策,更被稱為「走塑令」。有外地媒體甚至形容這是「史上最嚴限塑令」。際此全港實行首階段「走塑」踏入近一季,接近全部食肆已改為提供俗稱「環保餐具」的非塑膠即棄餐具予外賣客人。
究竟這些餐具是否真的環保呢?本報記者將14件、8個品牌聲稱「可降解」的餐具或膠袋,如餐碟、杯、刀、吸管,材質則包括可降解塑膠、木、紙,以及一件對照用的傳統塑膠餐具,送交專家進行堆肥實驗。研究員量度餐具樣本重量後,便獨立放於測試裝置中3個月。實驗進行間,若泥土內的微生物將廚餘、餐具分解,泥土溫度會上升,研究員會定期加水,每周恒常量度溫度。經過3個月後,泥土溫度回落至常溫,代表微生物已停止分解餐具;研究員隨即觀察餐具有否分解,並量度其重量。
測試結果發現,14個聲稱可降解的樣本中,有7個未能完全分解,部分聲稱以麥稈或竹纖維製造,例如竹纖維製造餐碟的重量由原本13.8克,減至3.84克,變相分解約70%;牛皮紙碗則由21克減至1.75克,分解逾90%。不過,當中有4個樣本幾乎完全沒有分解,有木刀的重量不減反增,重量由2.2克升至近4克,刀身顏色由淺木色變為黑色,但少了一角,相信與木質吸水有關,另有部分屬於受規管的可降解塑膠餐具。
要言之,「可降解」環保餐具並不真是那麼環保。有環境科學者表示,結果反映縱使物質本身「可降解」,但製造餐具時或會加入添加物或混合其他物質,使其更堅固耐用,反而令餐具不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此外,一般人會以膠袋包好垃圾才棄置,令堆填區混合各式各類廢物、有毒物質或淤泥等,較難控制微生物環境,相信令分解餐具時需更長時間。有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則指,測試結果反映非塑膠替代餐具在長遠減廢上並不可取,相關替代餐具「唔好用」且成本亦不便宜,分解時一般需在指定溫度等環境,反問為何當局不牽頭、投入資源推動借用餐具系統,市民買飯時能借盒,飯後毋須清洗下歸還,在方便、保護環境等方面上取平衡,形成減廢新習慣,不是更為可取?
環保署則回覆稱,任何聚合物均需時完全分解,但天然聚合物如木、植物纖維的分解速度比塑膠為快,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威脅亦遠較塑膠低。署方續指,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能鼓勵食肆以「可重用取代即棄」,靈活運用餐具租賃或清潔服務,亦有推動可重用餐盒或餐具的租借計劃、鼓勵自備容器買外賣。至於全面禁止膠杯、膠碗等外賣塑膠容器的第二階段管制計劃,原暫定於2025年實施,屆時將進一步禁用一次性塑料杯子、餐盒等。環保署指須視乎相關替代品的普及和可負擔程度,未有實施時間表,看來又係拖字訣。既然本報測試環保餐具並不十分環保,而有營運商的借還系統,短短幾年令港人用少逾11萬個即棄杯或餐盒,看來環保團體呼籲「重用杯借還計劃」,每人行多步,不啻為屬於港人的走塑模式,當局理應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