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爭取歐洲-陳文鴻 研究院院長
2024年09月05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即使在美國的把持下,歐盟對中國實行貿易戰、經濟與政治制裁,但中國不應放棄歐洲市場。
因為政治上可牽制歐盟與美國合作,減少對華的壓力;經濟上歐洲還是一個大市場,不僅規模不小,消費與生產模式也多元化,對中國的發展可以有不少的啟示和合作機會。美國從二次大戰以來意圖統一歐洲,將之納入其經濟控制之內,歐洲卻從來抗拒,產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與衝突不少。中國介入,一如早一、二十年的俄羅斯,可產生分化作用。中國應扶助歐洲以抗美國,而在歐洲之內,多元化因素頗大,中國也可分而治之。
當前歐洲的政治、經濟大致可三分,一是西歐,傳統的自由市場與政治民主的重心。一是南歐,從葡萄牙至西班牙、意大利及地中海各島國,經濟發展水平稍遜,卻早已失去西歐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氣。一是中東歐,傳統東歐各國加上中歐奧匈帝國的殘餘奧地利,或可把希臘添上,但希臘亦可屬於南歐陣營。中東歐各國在政治文化上與西歐、南歐有巨大差別,共產統治的洗禮,更使原來斯拉夫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文化與西歐的市場化、民主自由差距擴大,同時受着俄羅斯與德國的影響,東搖西擺。俄羅斯是介乎歐亞,往往成為歐洲的對立。德國則自成一國,自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以來便不是要統一歐洲,就是要佔領歐洲,與歐洲各國形成不同程度的分歧與矛盾。
在現時美國加緊控制歐洲的形勢下,一是美國是反歐盟,要斬除歐盟獨立的趨向,故此拉攏西歐,篡奪歐盟機關,也脅迫德國。二是威逼東歐,放棄南歐。南歐成為負擔,東歐則可作為攻擊共產主義殘餘與俄羅斯的前線,均屬可犧牲之列。烏克蘭戰爭加劇美國這樣的戰略。於是在中東歐便產生其叛逆之國: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永久中立的奧地利和未收納的塞爾維亞,它們對美國控制下的歐盟對俄對華政策生異議,也開始在中國經濟支持下,加上希臘等構成了巴爾幹絲路為骨幹的異見之地,與歐盟政策漸生矛盾衝突。
中國要爭取的是從巴爾幹絲路入中歐的這個歐洲中心區域,經濟先行,文化互動,協助這些國家脫歐抱團自主,並利用德國與西歐的內部政治孤立趨勢,把歐洲從美國把持中分離出來。
這不可能立竿見影,而是需要長時間各方細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