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應對學童減少 善用過剩設施-謝偉銓 立法會議員
2024年09月06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一學年剛於本周開學,如同過去幾年,港人因「少子化」及跨境學童減少,部分中小學收生不足而面臨「殺校」,繼續成為關注焦點。今年有所不同的是,港府推出的「高才通」及其他招商引才計劃初見成效,不少海外及內地專才帶同未成年子女一同來港,增加整體「生源」,某程度緩減了殺校數量。此外,在教育局協調及相關辦學團體配合下,多間中小學成功合併,有學生對合併後可享用更新、更好的設施和認識更多新同學感到興奮。
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外來專才子女的學習底子和經濟條件一般較好,大多選擇入讀位於港島或九龍的傳統名校、直資、私立以至國際學校,對於因人口老化或其他因素而收生不足的弱勢學校幫助不大。有本地家長則擔心,多了專才子女競爭本已「爭崩頭」的名校學額,會影響本地生的入讀機會。也有人認為「高才通效應」只屬短暫、一次性現象,尤其內地生育率近年亦下跌,難以根本性扭轉本港的學童減少問題。
筆者認同教育局局長所指,學齡人口結構變化屬結構性問題,政府、各學校及辦學團體均須積極面對,作出長遠規劃,確保教育生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並且有效善用公共資源。當局不應因整體學童減少,一刀切強制所有學校縮班減收,而是應以汰弱留強、重視學生的利益和選擇為原則,鼓勵質素好、資源多及深受家長歡迎的學校多收生、多開班,以至研究以類似收購合併的方式進行擴充,照顧本地生與專才子女的需求。
對於因種種原因而面臨停辦或被兼併的學校,政府與相關辦學團體不應抱殘守缺,首要處理好學生的轉校安排和適應、輔導工作,協助教職員轉職等。若學生能轉往口碑及設施較好的學校,不滿及不安情況將能減低。當局亦要加快處理新增、尤其是市區空置校舍的程序,盡早決定其未來用途,若難以沿用或改建,便應將其拆卸及改劃,用作住屋、產業發展及其他需求更為迫切的社區民生用途,避免像過往般長期丟空。
相對於中小學,幼兒教育的生源減少問題更為嚴重,不少舊區屋邨幼稚園因住戶人口老化而倒閉。針對人口結構和服務需求變化,有內地省市已開始將一些幼稚園改建為養老院,讓舊區內的長者可在原區安享晚年。
教育局、勞福局、發展局、房屋署及社會福利署等相關部門,應積極、主動合作探討在香港推行類似計劃,聯同安老業界尋找合適的方法和選址,協助解決相關的改建、改劃及審批問題,以善用過剩的幼稚園校舍,滿足持續增長的安老服務需求。
總體而言,香港整個城市規劃及土地用途制度應更具彈性和前瞻性,容許政府及私人業主更便捷地因應時代變遷和市場、地區的實際需要,適時改變建築物與土地用途,令珍貴的資源能更好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