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抗拒新殖民主義 非洲棄歐親中俄
2024年11月18日 00: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歐盟最希望彰顯自己是中、美、俄以外,具有經濟及軍事影響力的地緣政治中心,以及它和非洲的關係。非洲曾經長時間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當中以法國及英國的勢力範圍最大。英國容許殖民地獨立及「脫歐」後,法國成為歐盟中與非洲關係最密切的國家,它在北非、中非及西非均有舉足輕重的角色。俄烏戰爭爆發後,非洲這3個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更是西歐的能源命脈,另外亦有中非、西非地區的鈾、黃金、鈷及銅等資源,都是歐盟工業及經濟的必需品,德國就因為這些需求,一直支持法國在其前殖民地的政策。
早在1963年簽訂、1964年生效的「雅溫得公約(Yaounde Convention)」,就奠定了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與18個非洲國家的經濟關係,包括共同體的資金可以在這些國家自由出入、共同體向這些國家提供經濟援助、雙方享有自由貿易等。這個關係到1975年被「洛美公約(Lome Convention)」取代,一直維持到1996年,公約中歐洲經濟共同體(1993年之後是歐盟)更與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國家發展經貿關係。
歐盟至今一直認定由於歐非歷史上關係密切,非洲是歐盟的自然夥伴,如今更強調非洲多國是歐洲的戰略合作夥伴,其實是把北非、中非、西非多國,變相看成是歐盟的勢力範圍,因此,歐盟高層帶頭對俄羅斯在非洲的軍事活動,以及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活動,表現得非常抗拒。
最近,歐盟委員會主席萊恩及一些親美的歐洲議會議員,就以拜登政府及美國主流媒體慣用的「債務陷阱」、「產能過剩」,來警示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深度介入非洲國家資源開發和貿易發展的危險性。但亦有歐洲國家及歐洲議會議員批評,歐盟一直坐享其成,支持以法國為首的新殖民主義政策,只關心在前殖民地國家控制及獲取資源,卻沒有以近鄰的優勢,協助它們發展經濟和搞好基建。而萊恩竟回應歐盟不會參與非洲基建,以免間接方便了中國的礦產開發!
事實上,由於要應對俄烏及以巴戰爭,美國和歐盟忽略了非洲國家的需要,令後者有更大的自主權,選擇與中國、俄羅斯甚至土耳其、阿拉伯國家合作,而歐盟在非洲的地緣政治角色亦急劇下降。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