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聯合國氣候峰會 中國成眾矢之的

2024年11月25日 00: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11月11至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西方主流媒體先聲奪人,宣傳發展中國家需要巨額資金,以改善自然環境及氣候惡化,要求發達國家及中國提供這龐大款項。
「德國之聲」最近引用2022年碳排放數字指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家是中國,排放量是第二大美國的一倍,但忽略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人均排放是美國的50%。不過,中國還是比歐洲國家的人均排放為高,主要是因為中國乃全球最大工業生產國,工業生產仍依賴煤及石油這類相對廉宜、穩定但高污染的能源。
有非牟利組織指出,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約7,700萬人)製造的碳排放量,相當於全球最貧困三分之二人口(約50億人)的碳排放量總和,「禍首」是美國、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及卡塔爾。今次會議非常關注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及環保的角色,其實是因為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即將上台,隨時會再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使中國在國際上的作為更影響深遠。
目前西方主流媒體十分關注,佔全球碳排放量約25%的中國,碳排放量仍在上升,如何可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此外,國際間亦希望中國就全球改善自然環境及氣候惡化,能提供更多資金。有專家就替中國辯護,指中國在國際的立場通常表現保守審慎,但承諾的通常都可以做到,故此期望中國能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也自然對國際排放總量早達峰值有很大助力。
雖然中國一直強調自己並非發達國家,故不應像發達國家般,要為過去經濟發展造成的污染作賠償,但仍然每年為不少國家在改善環境污染及氣候惡化方面,提供30億美元,而拜登政府去年只提供4,700萬美元,其餘的西方大國只提供5億美元,這跟發展中國家今次會議要求發達國家及中國提供數千億美元,相距甚遠。
有專家指出,中國生產全球80%太陽能發電、60%風力發電、60%電動車,是全球的典範。因此有人諷刺西方一些政府及媒體,批評中國電動車、風力發電機及光電板生產過剩,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亦有專家稱,中國幾十年來種植逾660億棵樹,以綠化改善西北的沙漠環境,減少風沙及增加降雨,卻在去年被英國傳媒批評破壞沙漠生態,可見西方國家在環保及改善氣候惡化方面的嚴重雙重標準。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