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灣區雙向奔赴 客源滾滾而至-陸頌雄 立法會議員

2024年12月29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聖誕新年長假期,入境處12月23日錄得超過106萬人次經各個口岸出入境,是疫情後全面復常以來,出入境人次首次突破100萬,其中有67萬人次出境,有報道就以「香港居民單日淨流出超過31萬人」為標題,更有評論認為這種淨流出會令香港服務業變得一潭死水。但這些報道要麼以偏概全,要麼有心帶風向,因為長假初期離港人多、返港人少,這是常識;而聖誕節在內地並不是假期,內地人來港少也屬正常。其實香港只要發展好本地旅遊資源,深度開發,做好灣區雙向奔赴,何愁客源不足。
首先,千萬不可以有一種思維,認為香港人工高、物價高,是令遊客卻步的主因,這會令我們跌入區域性價格競爭的誤區。其實,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物價比鄰近地區貴很正常,我們要做到的是差異化,貴得有道理。單是粵港澳大灣區已是近一億人口市場,當中不少是有消費力的客人,香港的旅遊服務業要向高增值發展。
筆者所屬政黨最近發表《十八區旅遊熱點研究報告》,推動無處不旅遊的理念,主要建議包括:重點建設十八區特色景點,加強宣傳推廣,翻新美化景點,優化交通配套,改善旅遊設施,建立智慧旅遊宣傳平台;建議核心的思維「港味」,培植文化歷史景點,串聯本港獨有的文化旅遊路線;旅遊業界人才方面,要大力培養專業導賞人才,提高旅遊業的文化內涵,除了「食買玩」,吸引追求深度旅遊的旅客需要。
曾經有一段時間,大量個人遊旅客來港,集中在一些傳統旅遊區,影響市民生活;久而久之這些景點亦失去新鮮感和吸引力,漸漸變得門可羅雀,根本原因是旅遊資源未被充分開發,發展不平衡。以屯門區為例,既有多橋頭經濟,連接機場、港珠澳大橋及深圳灣優勢,亦有豐富的歷史、綠色和休閒旅遊資源,但一直沒有規劃和開發。日前我們向政府提出串連屯門5個泳灘、重置屯門公眾貨物裝卸區、改造屯門避風塘、打造屯門「漁人碼頭」及活化屯門河等多項建議,主打漁民文化、屯門歷史、特色休閒運動等地區特色吸引遊客,以單車徑與屯門河的連結及互動,修建海濱棧道連接多個鄰近沙灘,主打水上活動和海鮮美食,善用公共空間如海濱長廊,為文創和街頭藝術提供場地,將藝術融入社區;盛事活動方面,定期舉辦大型沙灘文化節,亦可善用即將興建的屯門第16區運動場舉辦大型文化體育節目。
此外,深圳赴港「一簽多行」最近恢復,亦容許非深圳戶籍居民申請,聖誕節期間本地旅遊服務業立即迎來小陽春。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簽多行」政策將推廣至其他大灣區城市,香港將全面納入灣區生活圈的一部分,實現居民雙向奔赴。旅遊服務業客源不愁,前景光明,問題是香港的旅遊基建、社區配套和大型盛事舉辦統籌能力都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