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西南屏障-陳文鴻 研究院院長

2025年01月04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美之爭,在中國外圍便是東南亞與南亞(印度除外)。
東南亞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伸延地,實際上是中國工業加工出口的基地,也是相互工農業生產的互補地區。包括印尼在內,人口約6億,還在增長,正好補中國人口老化和減少。在地緣政治上,東南亞是中國的南疆,海陸兩路防守得宜,便無後顧之憂。南亞的經濟比不上東南亞,即使人口眾多,產生的經濟負擔大於競爭力。但中國在南亞是一方面抗衡印度的擴張,另一方面借巴基斯坦打通中亞之門,且巴基斯坦可助中國守衞新疆喀什南行之路,阻止分離主義者侵入。
中國政策是經濟為主,例如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以及貿易和投資。中國一貫不干涉他國內政,政治上介入極微,不同於西方軟硬實力介入。中國憑仗的是長期的經濟交流,形成當地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也在西方和日本支援不足之時,中國可乘虛而入,沒有附帶政治條件,易為當地政府接納。
不過,經濟不足以保證與當地政府的長期關係。無論是東南亞或南亞,若有政權更替,都會衝擊與中國的關係。當美國決心對華圍堵,不從經濟入手,而從政權更替着眼,用新政府上台來打擊中國在當地的經濟政治關係,美國所費的不再是對當地整體經濟的支援,而僅只支持某些勢力的政治經費,通過民主選舉、顏色革命政變來奪取政權,進而排斥中國。菲律賓是典型例子,親華政權變成反華,且設有美軍基地,針對中國。泰國亦然,但軍人推動政變,阻止親美勢力的掌權。表面上,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關係良好,但只着眼經濟,容易被外來或本地政治因素衝擊而改變。中國囿於不干涉他國內政,變成自我約束。
近例是緬甸。軍政府與華友好,但被地方武裝打敗,大有失掉政權的可能,中國會否出兵援助?不出兵,緬甸政權更替,政權轉手後會否出現類似敍利亞的情況?屆時中國在當地的投資和經濟關係,便大有機會一朝喪失,包括中緬石油天然氣管道,當地更易成為外敵滲入的途徑。
同樣地,巴基斯坦的形勢微妙,中國未必可鞏固與之的政治關係。中國提議出兵打恐怖主義,巴國不同意,中國便不能插手。單只保安公司,沒法守衞瓜德爾港等大投資項目,亦沒法給予親華勢力必要的緊急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