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中國反圍堵-陳文鴻 研究院院長
2025年01月06日 00: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美之爭在於圍堵與反圍堵。美國想從東南亞國家入手,堵截中國南海與印度洋之路。目標一是菲律賓,二可能便是緬甸,其間柬埔寨與泰國亦是可爭之地。柬埔寨正經歷領導層的換代更替,美國教育形成的美國因素,可能便趁機滲透。泰國用軍事政變來防止美式的民主化並不鞏固,國內親西方的勢力仍然強大,伺機奪權。印支半島是中國南疆的主要屏障,即使越南轉為趨向親華,馬來西亞穩站於中國方面,但在菲律賓反華與緬甸不穩的影響下,中美之爭還會十分激烈,還未分勝負,中國不能安枕無憂。作為大國的印尼之政治取向,便可左右中國在東南亞的安危變化。
美國現時在國際上提供的不是經濟建設,而是政治顛覆。表面上是民主人權自由的「普世價值」,用國際媒體、西方教育與NGO(非政府組織,差不多全由美國資助和操縱)的活動來推行。底下卻是特務滲透、金錢收買。當軍隊再不易收買時,便集中於顏色革命,用美國化的經濟改革與政治革命,接連上美國及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金融)與政治,有利美國對這些國家進行控制。這是美國霸權衰落,越戰之後的戰略轉變,更省錢、更精準地培植當地的精英、政治力量來建立親美政權。
但這個戰略有一大缺點是美國沒有帶來經援,即使作為外貿的美國市場作用也減。部分是因中國佔據了美國市場,其他國家進入只能與中國競爭或作為中國的加工品地區。美國市場促成歷史上日韓、中國經濟起飛的情況不再,各國發展要靠美國市場以外的因素。它們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減少了,便助長了本地政經勢力的自主發展,容易與推動經濟投資和合作的中國進行整合,從而抵銷來自美國的利益和美國由此而生的政治滲透。
美國進入東南亞的重要助力,是日本在當地的經濟投資與合作,規模甚至勝於中國。但日本並不全心依附美國,在與中國及當地本土勢力競爭時美國的政治力量幫助有限,日本不必然與美國協作,反而可與中國和當地不親美勢力合作。特別當特朗普上任後可能對日本欺壓,日本更會從本國利益考慮。
在東南亞,中國反圍堵的一個可行戰略,便是拉攏日本合作,幫助東南亞經濟建設,以此排斥來自美國的政治顛覆。中日聯手,如「10+3」的東盟加中日韓可保證東南亞、東亞的盛世,抗衡美國的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