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评
国际化不进则退 重塑优势港勿怠

新闻观看次数:8.1k
香港時間
01月17日(五)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自从美国在2018年对中国开打贸易战,一手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持世界经济长足发展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取而代之是美国优先、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产业与供应断链重塑,目的是要将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压下去。可7年过去,美国霸权行为并没有达到目的,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向前,且在重塑全球化定义下,反为亚洲与新兴市场,全球南方、中东地区等力量带来机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内涵也必须与时并进才能够生存下去,港府推动各项经济与产业转型,得战略地精准施政和高效投放,并时刻检视竞争力确保维持优势,稍有差池或能力不足,都难以应付百年变局之下的各项挑战。
过去欧美主导全球化发展,香港之所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全赖服务欧美资金,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也成为美元在亚洲最大的支付结算中心。回归前,香港资本市场由欧美资金的外资主导,可过去历次港股股灾前,都不乏外资舞高弄低的身影,将港股当成“提款机”,香港经济也极受外围因素影响。
变化在于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崛起,产业升级推动经济产值增长踏上快车道,加上香港回归以来,中港经贸关系更紧密,两地政策关连性更高,中资和中企高度参与香港资本市场,再非外资可以说了算。香港这现象其实也是全球经济的缩影,欧美在全球贸易与制造业的影响力不如前,而中国则发展成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制造国,也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在世界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
中美博弈,美资明显减少在港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份额都由中国及全球其他资金来填补。说到底,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市场基础并没有变,但得随着世界影响力变化,而推动国际化转型,以更好地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毕竟国际化不能脱离现实,这些年美国霸权褪色、欧洲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焦点向东、南转移,香港得勇于求变,世界在变,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国际化不可能一成不变。
未来,香港金融业要更好地服务内地,并朝东盟及中东等市场多元化发展,正视产业空心化问题,强化金融优势,加快发展创新科技及金融科技跨业发展。可目前港府作事至今尚未在状态,单是在巩固零售与旅游产业优势方面,有主责官员力有不逮而要退席,商界日子难耐,主动寻求联系业界图组织自救,充分反映市场力量依然松散,社会信心尚未恢复。
港府官员除了举债、外访、搞论坛活动、高喊口号外,还得摒弃各自为政的官僚陋习,无论是要当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责,抑或拓展创科新产业的任务,都必须做到精准投放资源,高度重视施政效益,得善用内行人才领军,并设法打通跨部门、跨业界的各种障碍,拿出领导全社会为经济、为未来作战之心的高度来行事,方有望追回失地,走好新全球化下的国际化道路。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