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學者批關稅脅迫 施政須對症下藥
2025年04月15日 00: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口口聲聲表示,已有70多個國家打電話到華府要求展開關稅談判,但傳媒及不少政經學者均對有關數字表示懷疑,更質疑政府如何可以在90天內處理這些或更多的協商。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就公開批評特朗普的關稅脅迫,帶來全世界巨大混亂,摧毀了二次大戰後西方建立的國際經濟法律規範、複雜的全球分工及供應鏈。事實上,這些由西方制訂的體制及規範,本來就對西方更為有利,如今特朗普居然認為不公平而要改變它,更認為美國的巨大貿赤對美國不公平。但其實這是美國社會工業生產空洞化及落後、消費過多及缺乏儲蓄、投資發展不足所形成的,更令美國經濟走下坡,強徵關稅更如同「對自己的腳開槍」。
很明顯,特朗普是錯誤地認為可回到1903年及1929年的關稅保護主義,但當時美國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如今美國工業生產只佔GDP的10%,已沒有條件作更大及有實效的擴展。至於向其他國家強徵關稅以投資國內工業生產,亦有一定的矛盾,因為其他國家會嘗試迴避,關稅收入自然下降。現時美國佔全球GDP僅約20%,未來發展亦追不上「全球南方」國家,吸引投資的能力也在下降。
在工業生產發展方面,中國已發展到大量使用機械人生產,而且體制龐大,美國再起步也暫難追趕得上;真要追趕中國的自動化工業生產,必須巨額投資,但無法製造大量就業,加上美國欠缺完備的供應鏈、運輸及工業物流管理技術,想要達至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簡直是緣木求魚。
斯蒂格利茨以及不少經濟學者均認為,施政必須對症下藥,美國應該發揮自己所長,例如大力發展大學教育和科研,使國家在醫療衞生、金融、資訊娛樂、教育等方面繼續向全球擴展;另一方面是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以及高新科技等領域,繼續大力投資發展。
這些勸喻,無疑是希望特朗普了解到美國的優勢所在,接受目前的國際分工,不要以為可推倒現時的國際經濟分工體制,美國包攬及指揮一切,對其他國家打壓和脅迫,否則只會孤立自己,甚至被全球排擠。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