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獅頭、整糖塔 「非遺」工藝繼續傳承

202112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大家對獅頭紮作及潮州糖塔製作這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又了解幾多?(方偉堅攝)
數千年來,民間技藝都是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於是愈久遠的民間智慧及工藝,愈容易失傳。猶幸近年大家日漸關注保育與傳承。從2006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宣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開始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儀式節慶和傳統手工藝等均被列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回特別介紹當中兩個「非遺項目」-獅頭紮作及潮州糖塔製作,等大家了解這些古老技藝背後的故事和傳承精神!
自小學紮獅
中國人每逢過時過節,或特別慶祝活動,都有舞獅表演。獅頭是否形神俱備,講究紮作功夫。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內,獅頭紮作技藝屬傳統手工藝類別,全港懂得由零開始紮作獅頭的師傅買少見少,正值壯年的許嘉雄師傅正是其一。許師傅的家人經營武館,自小學習舞獅的他,對獅頭相當好奇,10多歲便到上環紙紮店學藝,後來邊打工邊自學紮獅頭,到1994年成立自家品牌「雄獅樓」,這一行一做便是30多年。許師傅指出,獅頭紮作包括紮作、撲紙、寫色、裝飾4個步驟,獅頭造型分南北獅兩種。南獅又有佛裝、鶴裝和佛鶴裝,當中又有以顏色、形態來區分,顏色有黃色的劉(劉備)、紅配黑的關(關羽)和黑配綠的張(張飛),花樣極多。他說:「要掌握所有技藝,紮出一隻完美獅頭,分分鐘需要10多年時間。」絕對是十年磨一劍啊!
獅頭也變潮
許師傅表示獅頭紮作這項工藝,自80、90年代起出現變革,獅頭設計(圖案和顏色)開始注入創新元素,變得繽紛搶眼。他自己就曾將泰國藝術家設計的塗鴉變成獅頭圖案,並先後採用水晶和牛仔布製作獅頭;而比他年輕的徒弟更緊貼年輕新一代口味,將為人熟悉的美國隊長盾牌融入獅頭紮作中。由此可見,傳承需要配合創新精神,所以許師傅與團隊除了專注本地市場,也會衝出香港,到北京、澳洲等地參展。另近年也經常舉辦不同工作坊,希望透過教學及傳宣將這門工藝發揚光大。或許每走一步都艱辛,但許師傅對於獅頭紮作技藝的前景,卻是信心十足。「香港一向走在最前,獅頭紮作師傅的社會地位亦有所提升,跟藝術家也相似。所以只要肯努力,即使做的是古老傳統行業,依然大有發展機會。」
即學整糖塔
每逢節慶,除了舞獅,中國各地也會有不同祭祀活動,各處鄉村亦各處例,例如潮州人在節慶和祭祀時,會以糖塔作為供品。這款供品的製作技藝,如今也是本港其中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想學點整就要向貴嶼仔第2代傳人楊子儀博士偷師。原來糖塔只是由糖和水製成,要先將沙糖和水煮至適合成品的濃度,再迅速倒入已浸過水的橡木雕刻模內,待糖漿凝固後便可拆模,平均10多分鐘便能完成1個小型糖塔。聽落似簡單,但要做得好卻靠經驗。楊師傅說:「想白糖煮過後形成透明塔,需要掌握火候和時間,以前有人會放螢火蟲在中空的塔內,造成閃亮效果。」
風水塔造型多多
傳統糖塔代表風水塔,在正月初九天公誕、盂蘭勝會等祭祀儀式必見其蹤影。楊師傅指糖塔是潮州重要的風水產物,在堪輿學家指引下,會按需要製作出不同造型,擺放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煮成糖水一齊分享,象徵齊齊品嘗,有祝福之意。糖塔造型亦多樣化,有塔、壽桃、12生肖、龍鳳等,由最細5吋到32吋都有。「除祭祀外,有些結婚、鎮宅活動,也會請我們製作糖塔,以取幸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