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已过时?2025年2项全新肥胖标准

新聞觀看次數:3.3k
香港時間
03月29日(六) 10:00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1/4
大众常用身体质量指数(BMI)来界定体重是否符合标准,即是以体重÷身高平方,不过单靠此或无法完整反映实际的肥瘦状况,例如肌肉量高的人会判断为过重,而BMI未超标的人,却有机会隐藏着过高体脂。因此国际权威期刊《Lancet》日前发表最新研究,显示BMI并非作为肥胖的单一依据,应结合腰围等其他测量方法。
研究报告指出,单靠BMI作为肥胖与否的依据,容易令体质高、BMI正常范围的人忽略其健康问题,并提出2种新的诊断类别,分别为“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临床肥胖人士是指体重属于BMI正常范围内,但体脂过高,并诱发出身体并发症如代谢异常、关节负荷过重、心脏病等健康问题,这类人可透过控制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至于临床前肥胖人士,即指体脂超标,但未有明显的健康问题,惟长远而言会增加换上心血管疾病等风险,需要接受检测身体出现异常时能及早介入治疗。
另外,除了BMI之外,还需要测量体脂、腰围和要团比,综合多个数据以判断属于临床肥胖,还是临床前肥胖。首先是腰围尺寸,男士大于90厘米、女士大于80厘米,代表内脏脂肪过多;腰臀比可透过腰围÷臀围计算,男士超过0.9、女士超过0.85,则会增加肥胖等慢性病风险;最后体脂方面,男士大于26%、女士大于30%,也已经属于肥胖的根据。因此,肥胖不但影响身形体态,更往往和健康有紧密关系。
常用的BMI数据单一,会令肌肉量高、体脂正常的人士显示为体重超标。(互联网)
即使是处于BMI正常范围以内,但隐藏过量脂肪的话,已属于患上肥胖症。(互联网)
最新针对肥胖概念的医学研究日前出炉,简单而言,除了靠BMI之外,还需要综合体脂、器官机能、身体脂肪比例等数据。(互联网)
學到嘢
4
好深奧
6
明白了
5
關鍵字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