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志良:開放金融一舉多得

201805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開放金融市場,預料不會對內地金融機構帶來重大衝擊。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及經濟學教授鄺志良在產經專欄《名家筆陣》中指出,去年底備受全球關注的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促成中美多項貿易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到訪,更加快推動中國開放金融政策。財政部繼而宣布,中國決定放寬外國投資者對金融領域多個行業的持股比例限制,並且在數年內完全放開一些行業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今年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貨幣政策的正常化」時提出6項金融開放措施,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落實。易綱把去年底國家領導人宣布的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准入限制的重大措施和時間表具體羅列出來,這是近二十多年中國金融改革最大程度和最具體的一步。
當中主要措施包括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並允許外資銀行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同時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託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調整為51%,3年後不再設限。此外,連接中國和香港股市的互聯互通,從5月1日起每日交易額度擴大4倍。由香港流向內地的滬股通從每日130億元人民幣調整到520億元人民幣,由內地流向香港的港股通從105億元人民幣調整到420億元人民幣;以及不再要求合資證券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家中國證券公司;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到中國展開保險代理業務;放寬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的範圍,與中資一致。
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不難看出,中國透過擴大開放金融市場的舉措釋出善意為貿易戰適度降溫。但更重要的是,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央希望藉着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向全球展示中國持續改革開放的決心。尤其是中國「入世」後,金融業的開放速度相對滯後,加快對外開放會為內地金融機構帶來良性競爭,驅使內地機構改善營運效率、發展新產品和提升服務質素。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業務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已達到一定水平,進一步對外開放,並不會為中國銀行業帶來太大的衝擊,反而對中國長遠金融業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此外,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跟其他已發展國家所經歷的逐漸相近,已從農業和工業為主的經濟系統,逐步邁向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近年服務業保持較快發展,規模持續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7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1.6%,超過第二產業11.1個百分點,成為中國第一大產業。要支撐一個服務型經濟,中國需要進一步拓闊和深化金融市場,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務。放寬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有助中國金融業發展和配合中國經濟轉型。
再者,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雖要極大量資金,當中基建投資金額龐大,根據亞洲發展銀行(ADB)的估算,至2025年,亞洲地區每年的基建投資需求金額高達1.7萬億美元,假若大部分由中國提供所需資金,對中國而言,不但構成相當的集資壓力,亦為內地金融市場帶來沉重的投資風險,放寬外資進入內地金融市場,有助減低這方面的風險。
易綱提出開放金融政策看似對美國作出很大讓步,但細心分析,這些開放措施,不但不會對中國機構帶來太大衝擊,更有助中國整體發展策略和方向。
------
《骰寶坊》誠邀各地【賭王】【賭后】挑戰神人境界,每日更有百萬籌碼等你領取!立即免費下載,體驗《骰寶坊》最真實、刺激的多人在線骰寶遊戲!
遊戲下載:
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震動,即上東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