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德銀料未來5年全球損失27萬億

202007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美緊張局勢加劇,雙方戰線明顯已延伸到科技戰,甚至被視為開啟「科技冷戰」,究竟代價有多大?德意志銀行科技策略師Apjit Walia試圖把它量化。他估計,中美科技戰可能在未來5年內,使整個行業損失超過3.5萬億美元(約27萬億港元)。
德銀利用了機器學習創建一種系統,以量化「科技冷戰」的強度,並命名為「科技冷戰指數」。該指數自2016年以來不斷上升,自今年4月開始,各地疫情加劇了這風險,造成指數升至歷史新高,此後持續破頂。
在4至6月所做的趨勢調查顯示,有41%以上的美國人及35%以上的中國人,不願意購買彼此的產品。德銀認為,「科技冷戰」的影響可由三方面切入,分別是:中國國內需求下降、全球供應鏈轉移成本,以及不同科技標準形成「科技牆」所帶來的成本上升。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約佔資料及科技通訊(ICT)行業收入13%,即每年約7,300億美元。不過,其中很大部分是來自中國科技業的需求,這些需求在經過一定的增值、組裝和包裝後,再出口國外,構成了供應鏈風險。因此,整體而言,整個ICT行業的再出口需求平均值為45%,扣除之後,屬於中國的最終需求約佔55%,即近每年4,000億美元收入。
德銀就此估計,在最壞情況下,ICT行業要蒙受的收入損失持續5年以上,主因是供應鏈要成功轉移可能需時5至8年,更有看法認為要需時10年以上,而將供應鏈移出中國,最主要會轉往越南、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地,但與中國相比,這些地區缺少基建、群聚效應及熟練的勞動力,必須先升級,成本以萬億美元計。
再者,「科技冷戰」意味着全球產品標準有變,其差異可能會以多種方式增加成本,包括研發、設計、產品開發等,這幅「科技牆」或每年增加1,000至1,500億美元成本。
若再計入經濟不景氣,德銀料「科技冷戰」5年潛在影響達3.5萬億美元,實際結果將取決於兩國如何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