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B2:「紅」潮進逼 港企加速私有化

202007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股表現持續兩極化,資金幾乎盡數押注新經濟股,被冷落的傳統舊經濟股則趁機加快私有化。據本報統計,截至7月26日止,今年內至少有19間上市公司正式獲提私有化並披露作價,數量已經比去年全年多一半,而且港資公司比例上升。專家料,傳統舊經濟股及港資公司將持續私有化,內地企業在港扮演角色繼而愈益吃重,而港企的市場地位則會被進一步邊緣化。
一家上市公司之所以尋求私有化,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成員徐家健指出,主要是失去了集資功能,成功私有化可節省維持上市地位之相關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避過敵意收購。
不過,惹人關注的是,港資公司今年私有化活動比過去兩年顯著活躍,短短六個多月已先後有會德豐、利豐、聯合地產(00056)、易易壹金融(00221)及盈信控股(00015)等,而去年僅JOYCE Boutique,2018年亦只有合和實業及香港飛機工程等。
資深投資銀行家溫天納分析,港企多為傳統家族企業,不論在業務性質及營運規模,均不及新經濟股吸引。儘管這不代表港企不值得在港上市,可是市場喜好出現變化,港企經已「過咗最風光嘅時刻」,之後難免慢慢淡出資本市場。
事實上,香港交易所(00388)資料顯示,去年底有1,241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佔港股上市公司數目一半,市值為整體約73%;全年計多了約8.29%,佔總成交金額約79%。
徐家健指,正當愈來愈多港資公司私有化,中概股加快回流在港上市,連同中資加快收購步伐等,皆加強中資在港影響力。而港企的市場地位則會被進一步邊緣化。
徐續指,去年下半年本地社會動亂發生不久後,已傳出國資委要求國企在港扮演更主動的角色,包括加大在港企業的投資力度、增強對本港企業控制等,以協助平息香港的政治危機,而及後「國家隊」在港參與度一直有所提升。
他相信,站在中央角度,倘若更多港資變成中資,則較為容易傳遞信息,有助維持政治穩定。不論各行各業,對國家有戰略作用的,中資的參與度都有機會增加,如傳統銀行、電訊、地產及公用事業等,但未必一定透過私有化方式,如早前新創建(00659)出售旗下新渡輪60%股權予廣東省航運集團旗下的珠江船務(00560)。
溫天納稱,中資收購港資並非新鮮事,本地具規模港企已「被收購得七七八八」,反而以往的藍籌家族,若估值無法在股市發揮價值,公司亦無被收購的意願,當然要把握時間將其私有化,以免企業落入內地或其他企業手中。
資料顯示,今年內企業私有化提案的交易作價較停牌前股價的溢價率介乎12至163%,對小股東而言,溢價率較高的私有化價格無疑帶來更多投資收益,但要約人的成本則將提高。個別如會德豐及易易壹金融的私有化提案改由現金加股份方式,降低現金支付比例,惟小股東則需承受股價波動風險;利豐則透過引入有中資背景的GLP集團以避免承擔支付現金代價。
需要留意的是,一旦私有化失敗,提出私有化者須於一年後方能重提私有化,而私有化落空的上市公司,股價可能會跌至停牌前水平甚至更低。以哈爾濱電氣(01133)為例,去年七月宣布失敗後股價曾即日急挫逾28%,至上周五止仍累跌逾27%。
——————
【老店「疫」市難捱 中資狂掃貨】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香港經濟,拖累本港企業盈利惡化,中資趁機加快「全方位掃貨」,獵食範圍涵蓋零售、運輸和地產,單是五月已有至少三家伴隨港人生活的港資公司被「染紅」。
兩家香港老牌零售商堡獅龍國際(00592)及先施(00244)同於5月15日公布中資公司入主,格外引人注目。首先是內地體育用品品牌李寧(02331)創辦人李寧之家族控制的非凡中國(08032),夥拍堡獅龍大股東羅家聖的姪子羅正杰,收購羅家聖所持堡獅龍66.6%股份,涉資4,662萬元。其後是內地地產發展商偉祿集團(01196)提出以約5億元收購先施所有已發行股份。
同月較早前,廣東省航運集團旗下珠江船務(00560)亦斥逾2億元,向新創建(00659)收購在香港經營內港及離島渡輪航線的新渡輪60%股權。
除此之外,中國平安(02318)旗下平安人壽保險四月底亦斥資112.73億元,入股新鴻基地產(00016)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上蓋商業項目。
而在二月,卓悅控股(00653)當時的最大股東葉俊亨,向身兼內蒙古政協委員會港區召集人的第二大股東兼副主席陳健文,出售四成股權。
事實上,中資足迹遍布香港各行各業。以電訊業為例,中國移動(00941)旗下中國移動香港是本港四大電訊商之一,另一央企中國聯通(00762)則是中移香港對手香港電訊(06823)之主要股東。而中電控股(00002)旗下負責香港發電的青山發電,國營的南方電網有三成股權。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過去中資在港相當進取地擴張及搶佔市場份額,如今在大部分行業已擁有主導地位,建築、地產業亦正在「打緊入嚟(本地市場)」,港資角色難免被淡化。他不排除當中有政治原因,但同時認為,香港作為內地的擴展平台,中資要打進國際市場,在港起步及擴張亦是順理成章。
─ ─ ─ ─ ─ ─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東網Money18」fb專頁:有討論、有分析,齊來FUN享,贏盡●你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