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石醴泉:經濟長遠增長的關鍵在於…

202009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Getty Images圖片)
在經濟學裏,貨幣政策是用利率高低來控制經濟增長速度,而財政政策則利用政府開支和稅率高低等來調控經濟增長,其實兩個政策目標都希望減低經濟周期的波動性,令經濟平穩發展。但事實上,對經濟長遠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是來自效率改善。
不久之前,世界銀行出版了一本400多頁的研究報告,名為「環球生產力-趨勢,因素和政策」(Global Productivity - Trends, Drivers and Policies),主要談及生產效率在過去40年有何變化,和有甚麼因素推動生產力改善,繼而達致經濟增長。
報告雖然沒有特別篇幅提及中國,但有很多提及的因素都解釋了中國在過去40年經濟增長動力何來,又有哪些因素正在改變,投資者要特別小心留意。
報告中指出教育、創新、基建投資、人口結構、社會制度、經濟複雜程度和外國直接投資等等都和生產效率提高有直接關係。
教育程度高的國家,其生產力比教育程度低的國家每年多出大約1%。很多發展中國家,其學生接受教育時間在過去50年差不多增加了一倍,中小學教育普及程度亦已追上先進國家,現在主要差別是來自於高等教育。但筆者感覺中國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已經和西方國家差別不大。在中國,有51%學生能接受高等教育,這跟英國60%水平相差不遠。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是88%,但相信這與其低入學門檻有關,所以跟美國大學收生率比較,其實意義不大。
另一個提高生產力的因素是創新。報告中指出由貿易帶來的技術轉移,對改善生產力有順水推舟之效,例子包括中國和南韓。但創新絕不容易,在扣除人口因素後,2017年先進國家專利申請仍然為發展中國家的6倍。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只有中國看似有機會能收窄和先進國家的差距。
另一個在過去能大幅改善生產力的因素為人口結構,於1995年至2018年間,年輕人口國家的每年平均生產力增長速度高過年老國家大約2.5%。但可惜先進國家的工作年齡人口在90年已經見頂,而發展中國家在15年時也見頂。在可見將來,人口老化將會令生產力改善速度減慢。
社會制度對生產力增長也有影響,其中一個因素為法治,但此因素對生產力增長影響幅度遠比筆者想像的來得少,1996年至2018年間,享有高度法治的國家每年平均生產力增長率只比低法治國家高大約0.5%,遠低於其他因素。在過去20年,發展中國家法治情況改善不大。另一個重要社會制度因素是貧富差距和性別歧視,研究顯示平等國家每年平均生產力增長速度高於不平等國家。所以提高社會教育和醫療福利,減少社會不平等現象應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都有幫助。
最後為經濟複雜程度和外國直接投資,簡單來說經濟複雜程度就是一個經濟體系能製造複雜產品的能力,經濟複雜程度高的國家,環球競爭力也越強,1970年至2018年每年平均生產力增長率可比低的國家高大約2%。至於來自先進國家的海外直接投資可帶來技術和更有效率的管理體系,但最近因中國和西方國家關係變差,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規模應會受影響。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
【仲等咩?】最強炒股神器《東網Money18》APP已全面升級,新增多項新功能,助你投資理財、揀股問股!即刻click入 http://on.cc/redirect/money18 下載安裝!